2023年04月13日
第A03版:言论

有一种远见叫“谋先事”

□梁 新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刘向,在《说苑》一文中写道:“谋先事则昌,事先谋则亡”。与《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意思是做事须先有谋划、有准备,谋划好再行动,则易于获得成功;如果心中无数、不作打算,行动之后再谋划,则将导致失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一文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的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能否应对好这一大变局,关键要看我们是否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强调了“谋先事”,强化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的重要性。

“谋先事”是“站在泰山”上看发展。《现代汉语词典》上,有一个词,叫做“登高望远”,说的就是人有多高站位,有多大格局,就有多大舞台,就能成就多大事业。连孔子先生,都是“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站位高,才能看得远,才能在做事之前,先有谋划、先有准备。有“谋先事”的思想准备,才能胸有成竹,有条不紊推进工作;就是遇有突发情况,也总是能镇定自若,不打乱大局,不影响全局。“谋先事”是“手里有粮”,坦然做到“遇事不慌”。

“谋先事”是未雨绸缪开展工作。有人说:“未雨绸缪,是成事之前提”。毛泽东少年求学时,每天都比别人早起一些,提前预习今天的学习内容。这样,他的学习成绩十分突出,终于从湖南师范脱颖而出,进入北大图书馆工作。事先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有备而来,才能为后来的成长和事业的发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有准备才能成功,如同基石之于大厦,毫末之于树木。准备从来就是成功的基础,有了充分准备,成功才会降临,按计划到达预定目标。

“谋先事”是树立远大目标。曾国藩一生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凡百事务都应先立定规模”。他在《致沅弟·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一信中说道:“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他说的“规模远大”,就是目标长远,不要拘泥于眼前的成功或失败,也不要被路上的美景所迷惑,迷失了方向;他说的“综理密微”,就是确立目标之后,必须制定一系列详细具体的计划,坚定地执行,才能“久久为功”。

“谋先事”是有科学的预见性。毛主席指出:“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势。如果没有预见,叫不叫领导?我说不叫领导。”央视播出的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的科学预见》中,讲述了毛主席的八个惊人预见。他在澄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中,作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科学判断;在消除“亡国论”的悲观情绪中,作出“日本必败,中国必胜”的正确预断等等。科学正确的预见,能指引方向,鼓舞斗志;而提前谋划,更能推动工作和事业取得更大成效。

“谋先事”是新发展理念。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伟大的事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谋划当今,谋划未来,才能克服本位主义,才能“站在泰山”上看发展、看未来,才能树立大局观念、全局观念、长远观念。

“谋先事”是具有创新意识。我们大家都知道“跳起来摘桃子”这个故事吧?“谋先事”就是头脑要始终绷紧创新这根弦儿,用创新的方法去“摘桃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抓住了创新”,才能将点子谋在“先事”上,才能抓住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工作的“牛鼻子”,才能牢牢把握做事、成事的主动权。创新是用“一招鲜”、“招招鲜”谋划当前,谋划未来,谋划发展。

2023-04-13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89774.html 1 3 有一种远见叫“谋先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