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1日
第A05版:定远新闻

“三子”联动规范就业帮扶车间建设管理

本报讯 近年来,定远县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大力促进就业帮扶车间发展,着力打造“足不出村”就地就近就业模式,形成脱贫人口、村集体、企业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截至2022年底,全县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乡村振兴等部门认定27家就业帮扶车间,带动周边群众就业1598人,其中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668人、占比41.8%,月人均可实现增收2500元左右,较2021年增长13.63%。

抓建设管理,搭好“戏台子”

“一张图”规划。突出就业帮扶车间建设的科学性、实效性,立足县域实际,对接乡镇资源禀赋,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原则,对就业帮扶车间进行全域布局规划,引导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用工需求多的优势企业(产业)入驻,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保障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截至2022年底,全县27家就业帮扶车间,工业类占比81.5%,农业类占比18.5%。

“一体化”管理。县、乡两级成立就业帮扶领导小组,形成县领导牵头抓总、县直部门合力推进、乡镇村专人负责、“一竿子插到底”的管理体系。制定出台《定远县就业帮扶车间管理办法》《定远县就业帮扶车间规范化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以制度的刚性规范就业帮扶车间建设与管理。

“一盘棋”布点。按照产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通过改造提升一批、支持新建一批,对全县就业帮扶车间进行布点,将政策、资金、人才、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向就业帮扶车间倾斜。积极引导县经济开发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向就业帮扶车间转移延伸,多措并举扶持就业帮扶车间做大做强。截至2022年底,全县已有10家企业进行逆向迁移,改造提升12家就业帮扶车间,6家就业帮扶车间成功申规,1家入驻企业入市,乡村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

抓政策落实,守住“钱袋子”

统一认定标准。按照申报、审核、公示、认定、绩效评估5个步骤规范就业帮扶车间认定程序,明确建设范围、主体要求、带动效应等标准,对吸纳脱贫人口就业不少于10人或就业比例达30%且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的,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乡村振兴、财政等部门联合进行认定并按程序落实奖补资金。同时,坚持动态管理,确保就业帮扶车间认得准、带动稳、效益佳。

统一激励标准。对在就业帮扶车间内稳定就业的脱贫人口,在获得基本工资的基础上,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50%给予岗位补贴。对吸纳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每人每年给予企业3000元的补助资金。2022年,全县兑现脱贫劳动力帮扶车间岗位务工补贴521.9万元,企业奖补192.3万元,多项激励政策的叠加,让脱贫人口更有干劲、企业更有后劲。

统一监管标准。明确乡镇、村主要负责人为就业帮扶车间管理第一责任人,每月至少开展1次实地走访。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乡村振兴等部门加强就业帮扶车间全流程监管服务,健全完善“企业吹哨、部门报到”“24小时受理、72小时内办结”服务保障机制,政府当好就业帮扶车间“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全职“店小二”。

抓融合发展,探出“新路子”

协同互建。推行乡镇间协作发展、村域间融合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链上经济,形成车间与车间相互协作、互为补充的经营格局,为企业提供更为全面的发展空间和要素保障。截至2022年底,全县已形成轻纺、农产品加工、电子元件配套6大产业链条,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约8000万元。

村企共建。推进“强村富民”公司实体化运营,通过资源整合为就业帮扶车间提供上下游配套服务,节约企业成本,实现企业与强村公司互惠共赢。截至2022年底,全县已注册“强村富民”公司35家,累计注册资金1.3亿元,年平均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

集中联建。以就业帮扶车间建设为依托,持续推进乡镇乡村振兴产业集中区建设,解决乡村产业项目“小散弱”现象,就地就近解决农民创业就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截至2022年底,全县已建成乡镇乡村振兴产业集中区12个,带动就业2800余人,其中脱贫人口500余人,每个产业集中区带动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年人均增收约4万元。 (盛 兴)

2023-04-11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89658.html 1 3 “三子”联动规范就业帮扶车间建设管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