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06日
第A06版:副 刊

清明诗话

□许良骥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汉代《淮南子》曰:“此时春日,万物去故而从新,莫不清秀鲜明也。”《岁时百问》中也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代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诸多咏清明的诗赋。

清明扫墓,祭祀先人,是这个节日最重要的活动。秦代以前已有野外祭墓的做法,到唐代开始盛行,白居易在《寒食野望》一诗中写道:“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道出了古时民间扫墓之普遍。宋人高菊卿《清明》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清朝黄景仁在《客中清明》写道:“故乡陌上多车马,是处坟头有子孙。”这些优美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清明节时扫墓祭祀、缅怀先人的情景。

清明踏青,也是由来已久。唐朝孟浩然《大堤诗》曰:“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元朝杨允浮《杂咏》诗:“高柳岂堪供过客,好花留待踏青人。”写得最生动的,还是南宋吴唯信的《清明》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诗里的“半出城”三个字,把清明春游踏青的热闹景象都写了出来。古人在踏青游乐中,还开展放风筝、荡秋千和拔河等娱乐活动,以助游兴。杜甫的《清明》诗:“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唐代张说的《拔河诗》:“今岁好拖沟,横街敞御楼。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都把清明时节放风筝的情景、荡秋千的雅趣和拔河的盛况描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清明节折柳、插柳、戴柳的习俗源远流长。在六朝时就出现了《折柳》诗,诗云:“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柳与“留”谐音,折柳送人含有“挽留”之意。宋朝时,就有在门前插柳枝、在头上戴柳条的习俗,还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总之,折柳、插柳、戴柳之习俗,表现了人们珍惜春天、珍惜当下的美好心愿。

的确,在这清明时节,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忆起逝者,总觉得那丝丝春雨就是我们悲恸的眼泪,那缕缕春风就是我们无奈的叹息。清明,是一个纪念的时节;清明,是一个荡涤心灵的季节。我们需要悼念故人,可我们也应该记起他们身上的那份善良和勤劳,那份睿智与豁达,更应记住他们曾经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

清明时节,冬去春来,万物生长,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一片清明透彻的灿烂景色,是一个让人消去慵懒之气的时节。我们应该洗心涤虑,吐故纳新,振奋精神,重新出发,乘着春日的阳光勇往直前,坚定信心,奔向美好的未来。

2023-04-06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89389.html 1 3 清明诗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