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03日
第A05版:来安新闻

高标准建设让粮田变“良田”

马 丽

集中连片的稻田层层叠叠,田间道路宽阔平坦,大小沟渠纵横相连,秸秆还田、稻虾轮作等农业技术集成应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进行,说起这些年的变化,来安县三城镇沈圩村党支部书记刘磊难掩欣喜:“村里有这么好的田块,今年一定又是个丰收年。”

三城镇地处来安县南部,是苏滁产业新城、南谯新城、汊河新区这“三个城市”的交融相会之处,镇里的多数村民处在打工、种地两头顾的状态,一家一户种植模式导致土地碎片化,机械化率不高,发展村集体经济缺少发力点。2022年起,三城镇推动各村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流转村民手中的小块土地,使小田变大田,连片成方,实施农业规模化运营,实现耕地增加、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集体增强。

“2021年全村实际可支配收入不到5万元;村里实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把小田变大田后,2022年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47万元。”河口村党支部书记杨德斌介绍,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了26户148亩土地,通过与村民换地,整合成了3块大田,收获后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按照1:5:4的比例分红。“夏收后,合作社流转土地将增加到500亩。”

年近七旬的沈圩村村民老张种了大半辈子的地,随着年迈力衰,这位种田的“老把式”也犯起了愁。“我家有7亩多地,可是分散成七八个地块,费时、费工、成本高不说,实在种不了想租给别人,但租金太低又舍不得。”老张无奈地说。前几天村里开会宣传建设高标准农田,要破田破埂实现机械化、规模化、连片化耕田,老张是全村第一批签字同意的群众之一。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迅猛发展,小、散、零的地块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沈圩村党支部书记刘磊说:“土地碎片化带来耕地效益低、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差等问题,已无法满足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再加上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老年人无力耕种,高标准农田建设已势在必行。”

据刘磊介绍,结合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沈圩村按照破埂、平整、改水、通路的建设思路,2023年规划实施2000亩“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发展设施农业。前期通过召开村组工作会,积极发动群众破田破埂,实现小田变大田,规模化发展绿色产业。地块大了,机耕、播种、浇水、飞防、收割、烘干,大型机械都用得上。

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除了在农田改革上出新招,三城镇还在加强粮食生产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下足功夫,近年来,三城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以科技赋能,建设“良田”、发展“良种”、推广“良技”,促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眼下,在天涧村龙虾小镇稻虾实验田内,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们正在做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工作。2023年年初,在来安县科技局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三城镇邀请科技特派团水稻专项成员筛选了银月丝苗、科占9号、臻香丝苗、澍香丝苗、徽两优985以及徽软香1号、徽香粳977等优质品种进行培育,开展香软米与紫云英轮作、香软米与小麦、油菜等作物轮作试验,进行优质食味稻米有机种植技术研究。成熟后可取得平均亩产950.3公斤的成绩,达超级稻认定标准,预计2025年可在三城镇进行大规模种植。

下一步,三城镇将紧紧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让粮田变“良田”。

2023-04-03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89261.html 1 3 高标准建设让粮田变“良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