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家刘以林的工作室内,挂着这样一副自撰对联:“我心不争有神遇,大器非工自天成。”作为一个很难被标签定义的非典型艺术家,他的作品自成“简妙”一派。简,不是简单,而是“大道至简”;妙,可理解为“妙造自然”。他先锋新锐的艺术表达与他作品中弘扬的东方气韵毫无违和,他丰沛惊人的艺术创作与他传奇斑斓的人生相映成趣。他在入世与出世之间自由往还,诸如诗歌小说、雕塑、油画、钢笔画等如此广博精妙、生动原创的文艺作品,不过是他循“道”而行的自然结晶,亦是大器免成的必然逻辑。
用艺术回馈乡梓
“故乡凤阳闪着光芒,它是我人生平原上永恒的高。”1955年出生于凤阳山间乡里的刘以林在自己的《人生六悟》书里有一篇专门为故乡而写的文章,配图的钢笔插画则是题为“我也能飞到历史那么高”的游鱼凤鸟图,看似是象征着凤阳的凤鸟高飞,却又有着《庄子·逍遥游》里鲲鹏变化的浩瀚玄妙之境,像极了他人生的某种隐喻。离乡多年,故乡的山川草木依然在刘以林生命上游给予他源源不断的温暖和力量,让他能“像一棵树一样行走和生长”。这些年来,不论是奔走红尘、壮游世界,抑或是隐居山里、投身艺术,故乡始终与他气息相通,那漫漫人生路上上下求索的自由馨香,或许冥冥之中就来自于故乡泥土的芬芳。
2019年,刘以林的《十二生肖》雕塑因机缘被收藏而落地全椒大墅龙山,并授权当地永久展出。在大墅龙山十二生肖雕塑广场上,线条流畅、造型圆融的十二个动物生灵仰天俯地围成一个圆环,每一个都生机盎然、独立可观,组合在一起又自成体系、别有意蕴。这组曾于2016年2月漂洋过海到达法国尼斯巡展的雕塑作品,以空前的原创性和独一性受到礼遇和欢迎,原定1个月的展出延长至13个月。刘以林的此次展览也成了中国艺术家中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法国巡展。如今,《十二生肖》雕塑花落滁州,“荣归故里”,亦可视作刘以林对桑梓一份艺术回馈的厚礼。
从“为学日益”到“为道日损”
以知天命之年而后的岁月为界,刘以林的人生清晰地呈现出了“为学日益”和“为道日损”的分水岭走向,前半生是执笔为文、入京从政、下海经商、周游世界的波澜壮阔、丰富精彩,下半场则是山居避世、观照自心、顿悟艺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宁静深邃和终极回归。他虔诚地践行着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理想,又在自建房屋、归隐山间的岁月中寻找到了生命中的瓦尔登湖和梦想的桃花源。山居十余年的岁月,与草木作伴、鸟鹊为友,汲天地灵气之精华,赐予他的不仅有“天人合一”的哲学体悟,更有着取之不竭的创作时光。放下世俗的贪嗔痴念,与自然相拥,回归“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的至纯之境,创作便如万斛泉源奔涌而出纷至沓来。
其实,刘以林并非科班出身的艺术家,本是以文字为业,从未经过一天正规的美术训练,他常自谦“与美术相遇,是被相遇所遇,有一种力量俯视拣选,作为一个普通的被拣选者,客观上承担了某种能量通道的作用,一切不是创造,只是呈现和释放。”有着诗人浪漫气质的刘以林这样描述他与艺术的邂逅相遇,“美术像一阵狂风席卷了我。”当时,隐居北京怀柔山间的他一梦顿悟,从此便沉浸于雕塑艺术的世界无法自拔。其丰盈旺盛的创作,几乎是“爆发式”地呈现,短短2年之间更是诞生了6000余件雕塑作品,件件完整独具而不见重复,既博且精。对此,他坚信:“一个人如果真能慢下来,就会快得谁也追不上。”如今,虽已年过耳顺,刘以林却笑言自己的艺术生涯才刚刚开始。
用东方原创力彰显文化自信
既不同于罗丹式的具象写实,又非亨利·摩尔式的抽象变形,刘以林的雕塑作品闪现着东方本质主义的原创精神,真力弥满而又元气充沛。何谓本质主义创作?他认为:正如一切事物都有一个最后存在的形式,这个形式是哲学形式,其物化,即用美术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本质主义”的创作。
“中国传统的雕塑大多是菩萨、罗汉、狮子、麒麟之类,而近现代包括当代的雕塑主要是模范和学习西方。”在刘以林看来,模仿和借鉴只能亦步亦趋、随人作计,难以超越。而他却独辟蹊径,从中国古典哲学中汲取源头活水,追求所谓“东方原创力”。相对于西方当代艺术以抽象破象的万象肢解,以及由此带来的荒谬怪诞、不可理解,刘以林认为东方的“抽象”乃是抽事物“本质之象”,亦即“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其源头直可追寻到太极八卦和河图洛书,乃是人类首次、最高之抽象,“光芒直在当下”。因此,他的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气韵生动、圆融通达的生命境界,是智慧的沉淀与哲理的妙悟,直可与汉唐气象相通,更是对自然天道的呼应。
“走东方原创主义道路,其作品境界,应在西方的‘旁边’或‘前面’而不是‘后面’。如今世界原创力已出现东移迹象,中国美术有望改变仰视西方的‘信息输入状态’而进入‘信息输出时代’。”对于东方原创力,刘以林十分自信,而这份自信的底气,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生机勃勃的内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