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婷/文 马宏亮/图
“五米开外六亲不认,十米开外男女不分。”对于很多近视患者来说,不戴眼镜就犹如“雾里看花”。随着身边近视眼越来越多,不少人对视力下降不以为意,觉得“配个眼镜就行”,甚至还抱着“年轻时近视,老了不眼花”的心理。
我们之所以能看见锦花绣草、看见鸟飞鱼跃、看见月明星灿,是因为人体拥有一台奇妙的“照相机”——眼球,其主要“零件”有: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虹膜,相当于“光圈”;视网膜,相当于“胶卷底片”。不同的是,人体中的“镜头”富有弹性,是双面凸形的扁圆体,作用与凸透镜相似,可以通过改变形状将远近物体的光线聚焦在“胶卷底片”上。“胶卷底片”再通过视觉神经将接收到的影像传递给大脑,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过程,我们脑中便会形成对应的影像。
正常情况下,人在看远处目标时,进入眼睛的光线是平行的,负责调节“镜头”的环形睫状肌无事可做,处于松弛状态,与之相连的悬韧带则会保持一定的张力。在悬韧带的牵引下,“镜头”形状相对扁平,此时能使光线恰好聚焦在“胶卷底片”上。
在看近处目标时,由于光线距离眼睛较近,呈散发状态,如果“镜头”还是之前的扁平状,光线就会聚焦在“胶卷底片”的后方,此时就需要睫状肌上岗工作了。只见睫状肌用力收缩,一边挤压“镜头”、松弛悬韧带,使“镜头”因弹性而变凸;一边把巩膜往后拉,使眼轴变长,最终使焦点重新落在“胶卷底片”。
若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再加上环境照明不佳、所阅读的字迹过小等因素,睫状肌就会过于疲乏,从而痉挛“罢工”。再看向远处时,“镜头”和眼轴一时半会儿不能恢复原状,焦点就会落在“胶卷底片”的前方,造成视物不清,这就是近视的由来。
这种情况下,如果及时让眼睛好好休息,睫状肌便能“复工”,因此常被称为“假性近视”。若不及时纠正用眼习惯,长期过度用眼,“镜头”会不断变厚,眼轴会被慢慢拉长。眼球的这种结构改变是不可逆的,久而久之就发展为“真性近视”,只能通过戴眼镜或手术来解决。
一般认为,高度近视(成人600度以上,儿童400度以上)的患者,近视度数每增加100度,眼轴长度大约增加0.37毫米。眼轴越长,越容易出现眼肌协调异常、眼球向后扩张、视网膜变薄及萎缩变性,从而引起后巩膜葡萄肿、玻璃体变性或液化、眼底出血、视网膜裂孔和脱离、青光眼及白内障等疾病。
与近视不同的是,老花眼(医学上称为老视)是一种生理现象,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功能逐渐下降,影响眼的调节能力,致使40~45岁开始出现近距离阅读困难。因此,无论是否近视,到了一定年纪都会老花,只不过近视的人老花后,看近物时可将眼镜摘掉,给人造成近视、老花抵消的错觉。
当然,眼球比照相机精密得多,也娇贵得多,为“捕捉”光的讯息,眼球必须暴露于体表,无形中增加了受外伤和病原体侵袭的机会,任何“零件”出了问题,都会影响视觉感受。为了看得清楚、看得舒服、看得持久,悉心呵护“人体相机”十分必要。例如,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近距离用眼过久、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避免在较暗的光线下学习工作、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不随意揉眼、多吃新鲜果蔬、不抽烟酗酒;18岁前,眼睛尚未发育完成,应每半年做一次眼科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视野、眼轴等,发现问题要及时医治;18~45岁视力通常比较稳定,但如果近视,至少每两年进行一次验光配镜;45岁以上人群,应每年查一次眼部,有助明确视力情况、早期识别白内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