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09日
第A06版:副 刊

“明四家”诗书画中的醉翁亭

● 熊建珩

一 文徵明《醉翁亭记》行草照壁成为琅琊山景区的第一景

滁州市琅琊山风景区以有千年古寺“琅琊寺”和被称为“天下第一亭”的“醉翁亭”而闻名于世。从风景区北大门游客中心进入,映入眼帘的第一景观就是一座硕大的照壁,照壁上呈现的就是文徵明所书写的行草书卷《醉翁亭记》。该长卷以气取胜,一气呵成,每行四五个字不等,错落有致,疏朗大方,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近乎完美,不失为文徵明书法艺术炉火纯青的代表佳作。游客在照壁前流连忘返,有的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旁拍照,把千古名言和名帖带回珍藏。

此外,在欧阳修纪念馆里还有一幅小楷《醉翁亭记帖》,是文徵明82岁时(1551年)书写的。

大字行书和小楷的原帖刊登于《明文徵明书醉翁亭记》,这是文徵明所创作的一本中国书法。他曾多次挥毫书写《醉翁亭记》,其中以其小楷《醉翁亭记》和大字行书《醉翁亭记》最为珍贵。这幅小楷书后有长跋,谈到当时书法上的体验与书欧阳修《醉翁亭记》的缘由。欧阳修从韩愈的文章得到启发,文徵明也希望从钻研王羲之的书迹中,追求冰清玉骨的质感。现存于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大字行书《醉翁亭记》真迹,书于嘉靖十六年,文徵明时年68岁,年近古稀,正值其艺术创作之盛年。这一长卷墨迹,气势宏大,字迹遒劲典雅,其规格纵达四十七厘米,横一千五百厘米,曾经清内府收藏,是国家一级文物,亦是沈阳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文徵明(1470-1559),是“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他诗、文、书、画无一不精,是被人称为“四绝”的全才。他与滁州有深厚的渊源,成化二十二年(1486),其父文林前往滁州任南京太仆寺丞,16岁的文徵明随行,并开始跟随父亲的同僚学诗。弘治三年春(1490),又前往滁州探望父亲。弘治四年(1491),文徵明以同僚之子的身份跟从南京太仆寺少卿李应祯学习书法。他先后在滁生活三年,游遍琅琊山,曾发愿要把山上的摩崖石刻和碑文全部拓片结集,但因故未做成。他是“明四家”中对欧阳修及《醉翁亭记》有深入了解和最有感情的一位,他还写下不少诗文,成为琅琊山众多文化遗存的一部分,在《游三十年矣,题此识感》写道:“回首滁阳三十年,白头重读纪游篇。只应水石都无恙,自顾聪明不及前。绕廓春潮西涧雨,两峰斜日醉翁泉。凭君莫问当时客,楚月吴云共默然。”

沈周、文徵明、唐寅与仇英四人是明代杰出的诗、书、画俱佳的通才大家,被并称为“明四家”。四人均对欧阳修十分崇敬,醉翁亭是他们创作的重要题材,其作品也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珍品,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传世经典。

《醉翁亭图卷》 仇 英

二 唐寅《醉翁亭雅集图》,引典入画,展现醉美意境

打开电脑到互联网上搜索“名亭与名画”,便会跳出很多结果,其中唐寅的《醉翁亭雅集图》显得十分突出。

唐寅(1470-1523),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少时读书发愤,后赴京会试,因科场舞弊案受牵连入狱,从此绝意仕途,潜心书画,他形迹放纵,性情狂放不羁,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擅山水、人物、花鸟无不精妙,他是“明四家”中名声最大的通才大家。

唐寅根据欧阳修知滁州时期的名篇《醉翁亭记》创作了《醉翁亭雅集图》,画中似乎再现了太守与众人在亭子内外吟诵诗文、弹唱、垂钓等同乐的场景,人与建筑、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生动表现出欧阳修原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醉美意境。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引典入画,赋予新意,是传统艺术的最高层次,是景物与感情的交融,体现了艺术美。

绘画是表现人灵性的作品,联想欧阳修被贬来滁时还被泼了一身脏水,与自己的遭遇十分切合。唐寅从青少年时春风得意,到科场弊案后遭世人诟骂,他笑对自己的坎坷人生,不向磨难屈服,他曾自嘲看不穿,“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以此抒发内心对命运不公的感叹与抗争。他是青绿山水画的重要代表,“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既真实反映他卖画为生的生命历程,也折射他胸怀天下的思想高度,在绘画中注入了宽厚而又丰富的情感,他虽历经磨难,仍不失对醉美意境的艺术追求。画中的醉翁亭,蕴含独特的历史感,不仅再现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大美意境,更体现出他睥睨天下的个性。

细看这幅名画,有两点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唐寅在画面左上角书写了名篇《醉翁亭记》的部分原文作为题跋,为我们留下宝贵的书法真迹;二是画面中的雄伟高大山体与琅琊山真实面貌有较大差距,但并不影响它引典入画,赋予新意,展现醉美意境,成为名画,倒是通过众多文人在亭子内外吟诵、弹唱、垂钓等画面,让我们从中窥见明代文人的生活面貌。

四 仇英《醉翁亭图卷》,是精心绘制 的一帧无声散文

仇英(1498-1552),是“明四家”中的小字辈。他初为漆工,拜周臣学画。早期多受文徵明、沈周影响,亦为唐寅所器重。他年轻时以善画结识了许多名家,见识了大量古代名作,临摹创作了大量精品,每幅画都是严谨周密、刻画入微。

仇英自成一家,擅长山水、人物画,山水以青绿重彩为主。他喜欢画历史故事,特别是著名的文学作品,如画汉代的《文姬归汉图》、画晋人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仙境图》、画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诗意等,《醉翁亭图卷》也是这类题材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醉翁亭图卷》为设色绢本,长106.5公分,宽29.5公分。后有隆庆壬申年(1572)王化写的篆书《醉翁亭记》全文,雍正九年(1731)王澍写的隶书《醉翁亭记》,及道光丙午年(1846年)李恩庆补写的楷书《醉翁亭记》全文。根据卷后李氏跋文来看,原卷应有真、草、隶、篆四体《醉翁亭记》全文,惜“装工脱落尾纸”,只好予以补写,但仍欠草书一篇。

《醉翁亭图卷》是仇英根据欧阳修《醉翁亭记》所写的内容,精心绘制的一帧无声散文。仇英的笔法沉稳精细,清润苍古的设色,优美典雅的园林景致和文人高士的故事情节,创造了一个平和、恬静、和谐的氛围,寄托了一种隐逸、闲适、无为的志趣。后人评论他的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一丝不苟,取实景加以理想化,布局宏大,繁复中具明快清朗之风格,画建筑工致精确又不刻板,山石用勾勒法,兼施细密的皴擦点染,工整中见放逸,树法勾勒、渲染、夹叶、点缀并用,用笔灵动多变,设色浓艳鲜丽,又注意色调的统一与柔和,显得艳而不媚,发展了青绿山水的传统画法。

在绘画中,根据《醉翁亭记》内容所阐释而创造出大美意境的作品汗牛充栋,所阐释者也远不止“明四家”。如祝允明草书《醉翁亭记》书画合卷,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1621年行书《醉翁亭记》十八屏等都是传世珍品。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经典作品在创作中传承、在传承中创作的发展过程,从而也拓展了名亭名文的深刻内涵和宽广外延,进而让醉翁亭发挥更大的文化影响、产生更高的时代价值。

三 沈周作诗盛赞重修醉翁亭

沈周(1427-1509),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吴派”文人画的开创者,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等,是“明四家”中的长字辈。

滁州琅琊山因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而名满天下。近千年来,醉翁亭历尽劫难,屡毁屡建,有文字记载的就有十一次之多。其中,明代就有多次,先后有杨士奇、周叙、商辂、杨瞻、赵鋱、秦致恭、叶向高、杨于庭等多位名人撰写《重建醉翁亭记》。明成化五年(1469)己丑十一月,南京太仆寺卿郑悠、少卿鲁崇志及滁州知州周正等人因“风雨震陵梁柱摧折,几于复圮”痛心不已,各自捐出薪水为众人作表率,重修醉翁亭,完工后请当时的朝中名臣,谨身殿大学士商辂作《重修醉翁亭记》以纪其事。这在当时亦是文化盛事。沈周赋诗《重修醉翁亭,“丘亭兀兀倚残碑,风雨漫漫刻己夷。天地无穷翁尚醉,文章不朽石如斯。滁山终古当增价,太守而今复谓谁。振靡扶衰论作者,未应韩子独称师。”盛赞重修醉翁亭和对贤人君子的敬仰。

2023-03-09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87451.html 1 3 “明四家”诗书画中的醉翁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