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体明
过年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离乡在外的游子们,纵使身处万里之遥,也会千方百计地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大人孩子们放下烦恼,洗去疲惫,感受着团圆喜庆、祥和欢乐的浓浓年味。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因为传统、历史、地理、文化等众多原因,绘就了丰富多彩的年俗画卷。
我的家乡位于皖东西部的定远县,南与肥东县交界,祖辈们在这片土地上生产生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辛勤劳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的年俗和传统年俗大体相同,同时也有些不同。
杀年猪庆丰收迎新年。腊月里的农家虽然是农闲时节,但依然是忙碌的,用红薯熬制红薯糖浆,蒸饭干制作炒米糖等等,都是为过年做准备的,当然还有杀年猪。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生活远没有今天这么好。那时的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养着几头猪,等养大了再卖出去,增加家庭收入。另外留一头猪到腊月杀了过年,也就是杀年猪。杀年猪需要请专门的杀猪师傅,一般提前联系好了并约定日期。杀年猪时需要数人的合作,大家各自分工,分别抓住猪的耳朵、腿和尾巴,杀猪师傅执刀。杀完后把猪放在专用的大木桶里,放入开水,开始刮毛、破肚、挂钩直至分切。结束之后把杀猪师傅留下来吃饭,同时邀请一些亲朋好友来吃饭喝酒,称之为“打猪晃”。
每年的冬天,等没有了苍蝇以后,家家户户就开始腌制腊肉了。以半肥半瘦的五花肉为最佳,洗净后沥干水,均匀地撒上细盐,再放上几天,等盐慢慢浸入了肉里,四五天以后再拿出来晾晒,接受风吹日晒,赶上天气好的话,晒十天左右,腊肉便渐渐好了,吃起来就有了香味。除了腌制腊肉之外,每家每户还会腌制鸭和鱼。腌咸鸭以麻鸭最好,白鸭稍逊一些。三十几年前,物质生活还较为贫乏,蒸腊肉和蒸咸鸭是故乡冬日农家餐桌上常见的菜,也是招待亲友的两道佳肴。时至今日,故乡的年夜饭里依然有蒸腊肉和蒸咸鸭的身影。
除了准备年货,还得送灶掸尘。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在故乡称为“送灶”,意为送灶神,在厨房摆上糕点、糖等供品,祭拜灶神,感谢灶神这一年来对家庭的护佑,同时祈祷来年辟邪趋吉、平安幸福、无病无灾,晚上要燃放鞭炮。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掸尘,在竹竿顶部绑上一把小小的竹枝,把屋里屋外的灰尘、蛛网等清理干净,把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同时也要把庭院和屋前屋后的草垛、树枝等杂物清理干净,这是一年中最大、最彻底的一次家庭大扫除,寄托着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期盼。
根据风俗习惯,腊月二十三也要洗澡、理发,大人们会带着小孩子一起理发,因为正月里是不能理发的。
故乡的大年初一到初三的早晨都是要吃饺子的,所以除夕这一天,年夜饭准备差不多的时候,家人围坐,一起和面、剁馅、赶皮、拌饺馅、包饺子,一起叙说这一年经历的事情,在欢声笑语里感受着浓浓的亲情。
年俗经过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传承和积淀,已成为一个地域鲜明的文化印记和文化符号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当今的年俗也有了变化,比如吃完年夜饭往往都会看看央视的春节晚会;现代人愈加重视健康,腌制腊肉和咸鸭的数量也减少了;儿时用红薯熬制的糖浆、炒米糖早已停留在二十年前的记忆里了。
忆苦思甜,作为一名八零后,我深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相信我们未来的生活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