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杨读俊
人情春来早,致富振兴忙。入春以来,南谯区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及时总结去年乡村振兴工作成绩和经验,分析问题与不足,坚持问题导向,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强化政策引领,聚焦发展重点,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升级,实现打造“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的目标。
2022年,南谯区以打造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为引领,围绕“优化产业体系、建设宜居乡村、深化农村改革”三大重点领域,聚力推动乡村振兴“一环线示范区”建设,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战略“南谯篇章”,取得突出成绩。全区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总产值达21.2亿元,增长80.9%,增速全市第一;成功获批全省食用菌发展示范区,国家麻栎产业示范园通过认定。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完成1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6个重点自然村庄环境整治,超额完成年度改厕任务,施集镇井楠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农村农民收入逐步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28个。农村改革活力持续迸发,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典型案例是全市唯一入选全国案例库的县区,市本级首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入市,全国首单6.3亿元“金融+宅改”试点项目贷款落户,顺利完成承包地“确权确界不确地”试点,乡村治理积分制与农村物业试点全面启动。
牢记“国之大者”,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强化耕地保护,区、镇、村层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全面高质量完成2.8万亩农田整治任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非粮化”。推深做实“田长制”,加强日常监测,坚持合理引导,稳定农产品供给。接续实施“两强一增”行动,加快农业“四新”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农机装备推广力度,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至66%,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86%。持续推进“小田变大田”,采取与龙头企业合作等模式,积极推广农业生产“大托管”模式,推动“大托管”面积突破3.6万亩,扩面推广“一组一块田”试点。建立种粮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继续推广水稻、小麦、油菜完全成本保险和收益保险,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2.5万吨。
抓实关键之举,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坚持运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发展乡村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增值增效。强化特色与品牌意识,围绕滁菊、茶叶和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嫁接农业区域公共品牌,让“金字招牌”带来更多“真金白银”;重点聚焦食用菌“一县一特”创建,打造“麻栎菇”品牌,推动今年食用菌种植突破1500万棒,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亿元。跳出“农”字抓农业,借鉴“工业”发展理念,坚持项目统领,完成施集镇中茶所“茶树”新品种成果转化示范区、黄泥岗3000万棒菌棒加工厂和章广镇金穗食用菌培菌示范园建设,启动施集镇食用菌产业园、乌衣镇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腰铺镇农产品冷链物流园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仓储和冷链物流示范园区建设。依托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丰富沿线文旅业态,接续实施“茶香公园”、风景道民宿群等乡村旅游项目。
聚焦民生民风,统筹抓好乡村建设治理。以“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为目标,实现生活条件与精神文明“双丰收”。推进乡村建设,做足资源整合文章,围绕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狠抓项目谋划包装,整合各类资金资源,利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区200多个规划保留提升的村庄环境整治与提升。全力推进中央预算长江经济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完成丰山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与验收。加强乡村治理,持续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稳步推开党建引领信用村、村级议事协商等试点,形成创新治理典型经验。推深做实“1+5+N”等工作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让各类矛盾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
注重系统集成,奋力推动农村改革走在前列。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扎实做好村庄规划等基础工作,加大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力度,完成全部“房地一体”确权颁证。统筹推进施集镇和大柳镇4个宜居乡村更新试点建设。探索闲置宅基地入股、合作、退出等多种盘活路径,健全宅基地跨集体有偿使用、资格权重获与保留等制度体系,做好“第二轮”宅改试点中央评估工作。多路径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71个农村产改村全部完成“政经分离”。继续深化村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革,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市场化经营主体,直接主导地方产业项目与乡村建设项目,确保全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超3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