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09日
第A06版:副 刊

说说全椒的古桥(上)

○江文林/文 王 斌/图

编者按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古桥见证了豪门世家的兴衰变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桥陪伴了游子无处安放的灵魂;“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古桥为我们审视当下的生活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古桥对于当下的意义,不仅体现在至今仍承载着交通重任,也体现在她们早已深深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连接古今的脐带,并逐渐生成一种有生命活力的文化标签。

全椒古桥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他们跨越了时光往来,成为民俗活动中的重要角色,收藏着人们美好的千年祈愿,见证着椒城斑斓的沧海变迁,编织着椒陵厚重的历史文脉。近日,随着“正月十六走太平”的盛大回归,全椒古桥也备受关注,本刊兹以《说说全椒的古桥》一文,与诸位分享古桥的历史文化故事,并以此祝大家在新的一年幸福安康、皆得所愿!

旧邑志言:襄河,“源出石臼山之北,由石梁潭入襄城,入袁村河,过宝林桥下,转东北,绕县治后,曲转向南,循东过积玉桥,经儒学前,至雷家渡,由赭涧市入石潭与滁河合,至下三汊河与清流河合,迤逦至瓜埠入于江。”襄河由石臼山发源,经周岗至黄栗树、石沛。出石沛,至草庵郑桥,再转向白酒,下经斩龙岗,穿襄河镇,于陈浅三汊河入滁河。

全长74公里,全椒境内长50公里。因襄河穿城而过,是县城的母亲河,数座古桥应运而生。仅县城境内就有:积玉桥、红栏桥、太平桥、涌金桥、宝林桥、白汪桥、拖板桥等七座古桥。如今这七座古桥都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积玉桥

积玉桥,在全椒县襄河镇东南门街道之接壤处,横跨襄河之上。原名“市石桥”,民间俗称“大石桥”。相传始建于西汉初年。宋嘉祐二年(1057)由邑人吴讼与僧人行悦领首重建,历时五年方成。明景泰元年(1450)重修,明成化、弘治年间续修。

清宣统元年,桥被大水再次毁圯,各坊邑人捐资银元达一万四千两,拟重建。辛亥革命起,工程暂停,接着大旱灾荒,延至1917,方又“始甃桥址”,重新募捐,并专门成立以椒邑文士汪文绶为首的“积玉桥修复促成团”和以张德霈、盛元龙、江绍禹为经理的“积玉桥桥工局”促其事。到1919年12月告成。重修的积玉桥长41米,宽4.2米,高9.6米,四垛、三孔,桥面皆以石条垒成,桥面两边有砖砌栏杆,大桥中孔上镌刻有“积玉桥”三个大字,为邑人江克让所书。今此桥仍为全椒城内重要津梁。

积玉桥前有一块青石板,石板上有清晰的马蹄印。传说霸王项羽飞马从城墙驰下,马落在石板上,留下了蹄印。这一双马蹄印从此就成了全椒人引以为豪的谈资。

《全椒县志》记载:民国六年(1917),因桥重修清理桥墩时,发现散见桥石中的残字石刻,每石一字,达千余字。时本邑书法能手江克让嘱子江兆源与盛峻居,在乱石中搜拓,先后共拓八十六字。

积玉桥石刻字迹结构奇古,经当时金石家李瑞清、曾熙鉴赏,评价其字古厚浑朴,有汉魏神韵,论为“萧梁人手笔,与鹤铭同时”。书法家亦均公认为六朝人作品。所书内容即千字文。名桥名刻,当时就被学术界所重视,江氏将所拓八十六字装璜成册,曾由中华书局影印成《全椒县积玉桥残字》一书,供人临摹。凡得者,如获珍宝。此书册为江克让之子江兆沅保存,传至第三代江家荫后佚。可惜,这批视为书法艺术珍品的近千块石刻,因民国年间修桥时,被填入积玉桥桥基之下。何时能重见天日,只好待后人修桥时查找了。为此,著名书法家刘二刚在《书法导报》撰文《初拓全椒积玉桥残刻》,著名画家徐悲鸿为《全椒县积玉桥残字》写跋《积玉桥字》。

积玉桥,为全椒古代最著名石桥,是南北交通重要津梁,素为兵家争夺之地。[康熙]《全椒县志》里有记载:东晋简文帝咸安元年(371)大司马桓温讨伐袁瑾,袁氏求救于前秦,前秦遣将军王鉴、张蚝率步骑三万来助,桓温遣桓伊等人迎击王鉴、张蚝于积玉桥,大破秦兵。《宋史》记载:“金人大战积玉桥。”亦即指此地。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占领全椒期间,在桥头建碉堡,控制东西街道交通。

在古代,积玉桥也被作为全椒学宫的金水桥。每当学使驾临全椒试取秀才,凡成为秀才的,必戴花从积玉桥上,从涌金桥下,谓之走“金水桥”,然后到学宫拜老师,拜孔子牌位。

红栏桥

红栏桥,原名州门桥。位于县城的太平路与儒林路之间的襄河州门涧上。北宋绍圣三年(1096)本县人高志密建,初名“高公桥”,为一孔石拱桥,民国二十年(1931)被水毁,次年成立以陈丽昆先生为首的“州门桥建设委员会”重建今桥。因桥栏杆涂以红漆,俗称“红栏桥”。1991年华东大水后县政府大修,一次工人在桥端水泥板上刻“洪栏桥”三字,引起争议,现统称“红栏桥”。

此桥为县城通往北乡、东乡之要津,农历二、五、八,桥上逢集,车如水,人如潮。桥上以卖竹器、木器、畜禽、畜产品、水产品为多。桥近大王庙(泰山庙)码头,当年船只云集,是旧时商业繁盛区。

州门桥东边有双岩书院,该书院为明崇祯十五年邑人金光辰公建,从先生号曰“双岩”。金光辰(明),字居垣,号双岩,官至左佥都御史。直谏敢言,不避权贵,德泽乡梓。里人报其德,为建“双岩书院”。

州门桥西边有诗书世家陈丽崑故居。大门联为陈自作:“无三事惭;有二缣赠。”厅堂悬有三副对联,其中有两副为张鑑怀撰赠陈丽崑之子丽子(陈葆经的表字)。一副为陈丽崑在戊年(1918)十二月夫妇五十双寿,因作此联自贺,书悬于此厅。书室联为陈丽崑在其子陈葆经就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苏州大学前身)时,撰寄勖勉之联,后书悬于此室中。联语:“丽句漫持骄,自是儒生常口气;子书多立异,须于经学下功夫。”古时信奉孔子学说的人,亦称为“儒士”。自汉代以来,推尊儒家,儒家经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经学,即研究经书,为诸经作训诂,或发挥经中义理之学。

太平桥

太平桥,原名贺橹桥,相传隋大将军贺若弼曾在此造橹,故名。清康熙后改名为太平桥,为石拱单孔桥。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曾经修整过。建国后曾改为木面桥,后来又在桥上增铺了砂土。

老太平桥东、西原有两座关隘,分别上悬“江淮背腹”“吴楚冲衢”的横额。蓝底白字,时日久远,是明朝隆庆六年(1572)二月任全椒县令的浙江归安人、进士严汝麟所书。镶嵌在国光楼门洞上方的“奎光楼”也出自严汝麟的手笔。

旧太平桥东有一座石狮子牌坊,又称节孝总坊,上刻一千余人姓名,是清咸丰年间邑人程锡龄所建,光绪三十四年(1908)圯,民国间尚有石基在。太平桥至千佛庵有一条小街,叫太平里。居民多以种菜为业。千佛庵一直办有学塾。民国时期,城内文士走太平,常约聚于千佛庵,相与吟哦。20世纪20年代末,曾任江浦县典史、文士邱迟仙告假经太平桥,作诗书赠印竹泉:“多画青山不值钱,画山赠与旧时贤。而今又返江南棹,多少烟岚绕笔尖。”

太平桥是旧时滁州至庐州(合肥)古驿道的必经之处,随着“走太平”人数的不断增多,原来的小桥已经无法承载,全椒县政府决定重建太平桥。1992年9月重建工程动工,1994年2月竣工。重建后的太平桥系传统风格、现代结构的钢索斜拉人行桥,长90米,宽3.56米。桥两头建了牌坊,现在牌坊上悬挂着“江淮背腹”“吴楚冲衢”的匾额,是已故的书法名家方志均所书。重建的太平桥势如长虹卧波,既有古典意韵,又充满着现代气息,成了当时全椒的一大人文景观。

据[民国]《全椒县志》载:“正月十六日,倾城士女出游于东门太平桥,取祓除不祥之意……谚谓之‘走太平’,是日谓之‘太平日’。游人不远数十里而至者,爆竹及鼓吹声至夜分不绝。”放烟花、鸣炮竹,祈求太平,现已演绎成全椒的一大民俗。

“走太平”影响力越来越大,人数逐年成倍增长。到了2010年,走太平的人数已达到30万人,斜拉桥已无法满足“走太平”的需求。再加上太平桥桥面太窄,结构老化失修和不堪重负的状况,太平桥已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2010年10月5日,太平桥拆除重建工程开工,仅用3个月时间,新的太平桥建成并投入使用。

重建的太平桥是三跨连续梁的廊桥,桥梁跨径为101米,桥面宽16米,中间桥面宽为8.8米,两侧廊道各3.6米。桥面用花岗岩石板铺面,桥墩是拱门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桥头建有四角重檐亭4座,主墩位置的横梁和桥面各加宽2米,形成观景平台。中跨的桥面两侧建有避雨遮阳的仿古长廊。新太平桥具有浓厚的传统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成了襄河水利风景区又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

目前,“正月十六走太平”这个全椒县特有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已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正月十六,从凌晨到子夜,全椒县四乡八邻数十万民众扶老携幼,到位于县城东侧襄河之上的太平桥上走一趟,以期平安。

“走太平”活动传承迄今,盛况不衰,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近几年影响力传至全国各地,乃至东南亚和欧美等地。太平桥已成了传承全椒传统民俗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涌金桥

涌金桥,又名奎光桥。位于孔庙东侧国光楼旁的襄河上,是三孔石拱桥。明少司徒周继有《学宫图议》云:“当于此造桥,以镇下臂。”明崇祯(1628—1644)时,邑人金光辰、县令孔尚共同募集资金建造,后兵燹桥圯。清道光(1821—1850)年间,桥又圯,邑绅程小圃、江佩蘅、印芾村诸前辈各输巨金,鸠工庀材,重建兹桥。遂易今名。

涌金桥与积玉桥对峙,锁钥襄流,通衢南岸,积玉桥和涌金桥被称为姐妹桥,孔庙位于其间,故积玉桥与涌金桥间的襄河有“泮池”之称。

咸丰(1851—1861)年间,桥毁于兵火。光绪元年,县令吴以敬署县事,下车殷殷以兴废举坠为念。时余,县令吴以敬适由皖南返乡,路过此桥,提议重建涌金桥,并捐俸百金为首倡,其时与张澍棠、程雨荪、王幼峰三乡贤共议建桥之事。

后来,工程未到一半而经费不足,复函椒陵老辈薛慰农(薛时雨)、张任庵两观察,汪渠仙直刺,盛云舫大令,均同意募集善款,期成善举,把桥的剩余工程扫尾完工。此后因战火天灾,涌金桥命运多舛,光绪十五年(1889),县令朱寿祥、邑人王澍等又筹款,几经复修。

民国九年(1920)增修桥面及桥栏。民国二十年(1931),滁州到全椒的公路通车后,将桥面改造成平面,20世纪80年代又把桥面加宽,增设人行双道。

从明清到民国期间,全椒的交通运输主要依赖水路。当时的襄河呈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之势。从奎光楼到涌金桥,再到泰山庙一段均系民船停泊之所。每年端午节,龙舟竞渡于襄河,市民皆聚于桥上及两岸观赏,整个椒城万人空巷。

据[民国]《全椒县志》载,涌金桥建成后全椒科举考试名声鼎盛。咸丰二年(1852)科考,乡贤薛春黎高中解元。咸丰三年(1853年),薛时雨与仲兄春黎同科登进士第,传为佳话。薛氏兄弟曾相偕过桥,以示敬畏。

古桥位置示意图 吕春海制图

太平桥 摄于2023年

涌金桥 摄于2004年

红栏桥 摄于2016年

积玉桥 摄于2019年

太平桥(斜拉桥) 摄于2004年

积玉桥 摄于2016年

2023-02-09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85899.html 1 3 说说全椒的古桥(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