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一组科学家表示,一些人在感染了新冠后未能恢复嗅觉的原因与嗅觉神经细胞持续受到免疫攻击以及相关细胞数量减少有关。这一发现21日在线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以解答这个困扰数百万新冠感染者的棘手问题。
在关注嗅觉丧失的同时,这一发现也揭示了其他“长期新冠”症状的潜在原因,包括全身疲劳、呼吸急促和脑雾,这些症状可能由类似的生物机制引发。
研究人员称,通常与新冠肺炎感染有关的首批症状之一是嗅觉丧失。许多在病毒感染急性期嗅觉改变的人会在之后一到两周内恢复,但有些人不会,这就需要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这部分人在感染新冠后会持续数月至数年丧失嗅觉。
包括杜克大学、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在内的联合研究团队,分析了从24份活检组织中收集的嗅觉上皮样本,其中包括9名得了新冠后长期嗅觉丧失的患者。
这种基于活组织检查的方法揭示了参与嗅觉上皮炎症反应的T细胞在嗅觉上皮中的广泛浸润,嗅觉上皮是嗅觉神经细胞所在的组织。尽管没有检测到达到确诊新冠肺炎的病毒滴度水平,但这种独特的炎症过程仍然存在。
此外,嗅觉感觉神经元的数量减少,可能是由于持续的炎症对脆弱组织的破坏。研究人员称,“这几乎就像是鼻子里的一种类似自身免疫的过程。”
令研究人员感到鼓舞的是,即使在长期的免疫攻击之后,神经元似乎仍保持着一定的修复能力。研究人员希望,调节这些患者鼻子内的异常免疫反应或修复过程可至少帮助部分嗅觉恢复。
“不饿,就是馋”是怎么回事?
《自然·神经科学》发表的一篇论文报告了一种神经影像特征,可用于预测药物和食物渴求的强度。
对使用药物或进食的渴求,被认为是药物滥用或过度进食的驱动因素。药物或食物相关的刺激引发的渴求,或可帮助预测药物使用或复发、不健康进食和体重增长。然而,人们对渴求的神经基础尚不完全了解。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科学家们此次识别出一种神经标记,或生物指标,可以在尼古丁、酒精等使用者和匹配对照组之间,预测药物和食物渴求的强度。在3项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中,99名参与者观看了药物和非常可口的食物图片(例如一叠西式煎饼),并得到提示去想象一下使用图中药物或食物会带来的直接积极后果,或重复使用的消极后果。他们还给自己有多渴求这些物品进行了评分。研究团队随后用机器学习方法对神经影像数据进行了分析,识别神经生物学渴求特征(NCS),其中包含数个脑区,其活跃度可用于预测较高或较低的渴求程度。
NCS对于预测渴求药物和食物的准确度都很高。而且,从记录的参与者对药物和食物提示的NCS反应中,团队成功识别出了药物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研究人员还发现,对食物图像的NCS反应预测了对药物渴求的强度,反之亦然,这或许表明,食物和药物渴求共享神经通路。
研究团队总结说,识别NCS提供了一个潜在的靶标,可供开发治疗渴求的临床干预,以及改善现有疗法。
人工耳蜗恢复听力机制阐明
英国《自然》杂志22日发表了一项大鼠研究,首次阐明了使人工耳蜗恢复听力的神经机制。这项研究有助于改善这些广泛使用的医疗器械的性能。
人工耳蜗植入可帮助全聋患者恢复听力,但患者反应差异很大。有些接受植入的患者可在植入物激活后数小时内理解谈话,但有些人即使在数月之后仍无太大起色。
为理解原因,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为16只耳聋大鼠定制了人工耳蜗,研究其与听觉恢复有关的脑活动模式。和人类一样,大鼠对植入物的反应差异也很大:在这项研究中,大鼠蓝斑核(一个与学习有关的脑干区域)的激活预测了正反应。当该脑区被人工激活后,观察到的动物间差异消失了——所有以这一方式刺激的大鼠,在植入后几天内都表现出了对声音的响应。
蓝斑核中的神经元制造并释放出神经调节物质去甲肾上腺素,随之会影响多个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这一大脑“重连”是学习的关键特征;当人工耳蜗不成功时,可能是由于蓝斑核没有充分参与,大脑未能重连神经网络。
研究人员认为,帮助这一目标脑区参与的治疗策略,可对优化神经植入设备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