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3日
第A01版:要闻

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我市牢固树立“两山”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在滁州,百鸟池杉湿地,蹁跹候鸟与洋洋碧波相映成趣,宛若仙境;千年琅琊胜境,绿色林海与西涧湖景交相辉映,如诗如画;万亩黄寨草场,近前跃龙湖与远处鲁山相得益彰,风景秀丽……沉淀着时光、蕴藏着生机、流淌着“金银”的皖东大地上,450万滁州儿女尽享山水之乐,用勤劳和智慧精心描绘一幅幅秀美生态画卷。

今年以来,我市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努力让滁州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自然环境更优美、人民生活更幸福。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日前,记者走进滁州隆基光伏组件厂房,发现6座厂房23.7万平方米屋顶,已经成为一片广阔的光伏电站。记者了解到,这是目前国内单体最大的屋顶分布式“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光伏发电项目。

“总装机容量34.5MW,单位面积功率密度达到146瓦每平方米。”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电站建成后,首年设计发电量3367万千瓦时,25年全生命周期设计年均发电量3022万千瓦时。年均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9900吨,等同节约标准煤9670吨。”

光伏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12月1日,“2022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CPIA暨(滁州)光伏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在滁举行,成为我市高站位实施“双碳”战略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依托百亿吨石英砂资源,我市正谋划千亿光伏产业,聚力打造世界光伏之都。通过推深做实产业链链长制,我市光伏产业已经呈现发展速度快、重大项目多、产业链条全的良好态势。

仅仅今年,我市的光伏产业产值即将突破800亿元。寥寥数年,滁州光伏产业从无到有,发展业态已然蔚为壮观——

目前,我市建立起覆盖石英砂、硅片、光伏玻璃、光伏电池、光伏组件、逆变器、光伏边框、封装胶膜、光伏背板、光伏电站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条,隆基股份、晶科能源、福莱特、福斯特、东方日升等光伏巨头,纷纷将核心基地“安家”于此。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市以系统观念推进“双碳”工作,立足滁州能源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光伏、风电、氢能源等绿色能源产业,积极培育我市“双碳”产业增长点,严控能耗增量,推动转型升级,提高碳汇能力,为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加快绿色低碳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以服务方式实现监管目的,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今年以来,我市共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160件、排污许可证764件、辐射安全许可证64件,为南大光电、安徽超越等10余个重大项目和企业提供全程帮扶服务。助力滁州经开区等3个园区、东方日升等9家企业、天津力神生产项目等19个项目入选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

未来,我市仍将继续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截至11月27日,全市PM2.5平均浓度29.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51%,改善幅度全省第一、长三角地区第二,上半年考核全省第二,达有观测记录以来最佳水平。”这是我市持续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的亮眼成绩单,更是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累累硕果。

科技赋能保卫蓝天。作为全省唯一获批的全国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我市强化科技支撑,聚焦PM2.5和O3协同治理,建立健全“1245”大气污染综合防控体系。即,实施1个《滁州市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规划》,开展“秋冬会战保健康”“战臭氧保优良”2个季节性专项攻坚行动,打造空气质量、固定源、移动源、面源4大监控系统,建立网格化异常即时调度、固定源超标次时调度、遥感监测超标限时调度、激光雷达和走航高值实时调度、污染问题依法调度5层调度机制,经验在全省推广。

攻坚克难保卫碧水。今年以来,全市19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开展“坚守断面保碧水”攻坚行动,排查307个入河排污口,发现问题28个已全面整治完成;摸排清流河沿线98个点位,发现49个问题,形成清单并限期整改。落实与南京、合肥联防联控机制,今年以来共开展跨界水体座谈协商、实地监察等工作7次。下发县(市)预警函14份,约谈县级政府6次,督促属地政府全力推进水质达标。申请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79亿元,用于天长市水生态修复工程、全椒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工程等3个项目建设,滁城污水处理厂全面完成提标改造。投入10.6亿元,提前7个月完成“两库”77个问题整改,拆迁城西水库房屋面积25.1万平方米,Ⅱ类水月份增加到5个,“两库”主要污染物、生化需氧量均实现“双降”。

精准施策保卫净土。今年以来,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保持100%。完成全市“十四五”土壤、农业农村、固体废物三个专项规划编制、16个工业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等。印发《滁州市突发疫情医废处置应急预案》,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35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47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30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任务全部完成。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高效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小天鹅在水面优雅地游弋,绿头鸭和斑嘴鸭在周围作伴,眼下隆冬季节,一群飞舞的“冬候鸟”精灵从北方来到滁州,在大美明湖停留憩息。仅2021年度,由市林业和高校组成的监测团队在对明湖区域的鸟类监测中,就已观测到鸟类36种、6000余只。

华东最大、占地5800亩的池杉湖湿地公园,由森林沼泽、草本沼泽、河流湿地、运河输水河、库塘、水田等组成,分布池杉5万多棵。据不完全统计,公园内已发现各种野生鸟类109种,其中不乏世界濒危的珍稀物种青头潜鸭,以及珍稀鸟类震旦鸦雀、棉凫、绿鹭、黄嘴白鹭等,常年栖息于此和每年经此迁徙的鸟类总数过10万只。

“环境好不好,鸟儿说了算。”为持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我市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同时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特别是近年来,我市以林长制改革为牵引,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为抓手,夯实林长野生动植物保护责任,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相继发现醉翁榆、琅琊榆、东方白鹳、青头潜鸭、丘鹬等野生种群。

通过扎实开展健康森林行动,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加强湿地保护,增加生物多样性。来安池杉湖湿地公园通过国家验收。滁州明湖纳入国家幸福河湖试点。通过开展跨区联保,与南京、高邮等地签订共建协议,积极融入长三角,协同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天长市与高邮市合力守护高邮湖湿地,共同打造长三角区域候鸟迁徙绿色通道。

在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工作中,我市建立3个良种资源库,对古树名木实行挂牌保护。高规格筹建皖东树木园,将乡土树种等纳入,建立种质基因库。加强部门协作保护,以政府办名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合多部门开展执法行动;多形式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全面推广野生动物致害保险,建立女山湖、高邮湖、池杉湖和皇甫山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点,有力筑牢野生动物保护网。

此外,我市切实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和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工作,坚持“科学、生态、节俭”绿化总方针,不断扩绿增量提质。大力实施长江淮河生态廊道建设、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等工程,全市共完成营造林总面积34.2万亩。聚焦乡村绿化,开展“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开通滁州市全民义务植树网,推动义务植树线上线下融合开展。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今年以来,我市立足能源资源实际,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确保能源安全。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2022年,市林业部门将“开发林业碳汇项目、探索林业碳汇区域内交易”列为年度十项重点工作之一予以重点推进,积极申报建设林业碳汇试点市。

为系统推进我市林业碳汇工作,我市印发《滁州市林业碳汇工作方案(试行)》,实施碳汇森林行动。持续开展矿山复绿、廊道添绿、四旁补绿等活动,加强林木资源保护,建立健全森林抚育、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机制,全力打造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构建优质森林碳库。

先行先试,做活“碳票”。市林业部门聘请专业机构,对试点林开展林业碳汇计量监测。监测结果通过省林业碳汇专家组评审认定、市林业主管部门审定、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后,林业部门制发林业碳票。同时,赋予林业碳票交易、质押、兑现、抵消等权能。

借智借力,做实“碳汇”。针对森林资源禀赋,结合正在实施的国家储备林项目,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符合滁州实际的碳汇项目方法学,为项目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与中国林科院签订协议,合作开发林业碳汇项目;与安徽农业大学、省林科院合作开展森林碳汇监测。创新林业碳汇绿色金融,积极申报国际林业碳汇项目;对接银行金融机构,开发林业碳票金融产品。

目前,我市已经实现全省林业碳票首发、交易,共计3.1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预付定金31.5万余元。全省首发林业碳票贷款,皖东农商行以昌春木炭专业合作社所持林业碳票为质押物,循环授信3年期100万元“碳票生态贷”。明光市探索相关碳汇权证发放试点工作,发放全省首批林业碳汇权证并完成抵押贷款,成立了全省首家镇级“森林银行”。

2022-12-23 全媒体记者包增光 通讯员张明利 鲍安平 李兴祥 ——我市牢固树立“两山”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83462.html 1 3 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