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国
2011年建国的南苏丹,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国土面积约61万平方公里,美丽的白尼罗河在这里蜿蜒流淌。但连年的内战也使它成为目前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超过90%的人口每天生活费不到1美元,医疗卫生条件是全世界最恶劣的。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国家,活跃着一批批来自中国安徽的医生,他们远离故土,忍受着孤独、艰苦,面临着传染病甚至是死亡的威胁,但他们却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为当地群众解除病痛,将人道主义精神和中国人民的友谊传播四方,这样的人道壮举迄今已经持续到了第十年。2022年3月,安徽省组建第十批援南苏丹医疗队,按照要求,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遴选了6名医疗骨干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并组建了一支15人的医疗队,接力这特殊的使命。
克服艰难 救死扶伤苦中生辉
2022年9月4日,经过六个月的培训学习后,医疗队乘坐飞机从合肥出发,由广州出境,漂洋过海,经过2次转机,颠簸了30多小时,跨越6个时区、小半个地球,共计11000多公里后,到达了南苏丹首都朱巴——朱巴教学医院。
“虽然出发前想象过那边的落后情景,但真正踏上那片土地,艰苦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援外医疗队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医生王天成说道。语言不通、与患者的沟通异常艰辛,当地缺医少药、缺耗材缺设备,当地常年缺水缺电、天气炎热……面对困难,医疗队发扬团队合作精神,迎难而上,携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11月8日,医院援南苏丹医疗队在朱巴教学医院顺利完成一例“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切除”。受到当地医疗同行及群众好评,被南苏丹《黎明报》及新华非洲等媒体报道。术后,中国医疗队还向患者捐赠了抗生素、维生素和富含营养的多种食物,帮助她更快康复。患者家属对姚慧妤及援南苏丹医疗队员们非常感激,每天早晨查房时,患者和家属都会情不自禁地对医生们竖起大拇指,说:“Chinese doctor,good!”
医疗队一战成名,在当地的医务工作者和患者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然而更多的感动并没有惊天动地,而在于日复一日的一心一意和寒来暑往的脚踏实地。当蒋兴宁主任在门诊仅用半小时就解决了让本地医生束手无策的唇部肿块,当岳涛主任操刀切除了导致患者夜不能寐的脓肿,当王天成为患者完成了膝关节穿刺注射后老人家笑容满面,当刘文景面对面告诉满脸困惑学生肝囊肿和血管瘤的CT影像区别,当方飞手把手地教会面容稚嫩的家长如何调配新生儿奶粉……那一滴滴留下的汗水,便宛如一个个含苞的花蕾。
爱洒他乡 医念医技薪火相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训当地医疗人才、更新当地的医疗观念,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作和过程,但只有这样才能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在积极开展临床工作的同时,医疗队员们通过授课、教学查房、业务查房以及疑难杂症病例讨论等方式,“传帮带”当地医生,并从医疗管理、规范流程等方面带动医护人员提升素质,填补技术空白,以精湛的医术治愈多例疑难病症。
援外工作是国家外交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为此,医疗队员们积极做好公益行为。10月22日上午,中国(安徽)援南苏丹医疗队前往南苏丹朱巴市CCC孤儿院展开探望和慰问活动,市一院6名医疗队员随队参加活动。活动中,医疗队员们与孩子们进行交谈、互动,参与孩子们的歌舞节目和体育活动,在增强了感情的同时,勉励他们要积极面对并克服对生活中的困难,健康成长,将来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医疗队除了在朱巴教学医院工作,也积极开展义诊活动。义诊过程中,医疗队员们亲切的态度、耐心的讲解、认真的检查,让前来参加义诊的中方和南苏丹人员感温暖,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此外,全力为在南苏丹的中国同胞提供医疗保障。头痛感冒了,找医疗队;手划了个口子,找医疗队;吃不香睡不好,找医疗队……这已是在南苏丹的中国同胞们的共识。
队员们远离祖国和亲人,克服了环境恶劣、语言不通、医疗设备欠缺等重重困难,时刻秉承着“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坚守着“忠于祖国、服务外交、勤勉敬业、无私奉献”的神圣诺言,用精湛的医疗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尽心尽职地为受援国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受助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用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铸就着白衣天使的光荣与梦想,为促进中非双边关系发展和增进两国人民友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内,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蒋兴宁、岳涛、王天成、姚慧妤、方飞、刘文景等6名医师将继续对南苏丹朱巴教学医院的皮肤科及整形外科、五官科、骨科、妇产科、儿科及新生儿科、影像科等专科开展对口援助,他们将以极大的工作热情和精湛的医术为提升南苏丹本地医疗水平、深化两国医疗卫生领域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