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4日
第A05版:南谯新闻

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南谯区因地制宜推进宜居乡村更新工程探索

本报通讯员储南农 杨读俊

南谯区近年来整合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积分制”“农村物业”等农村改革,试点推进“宜居乡村更新”工程,探索土地相对集中与集约化利用,通过规划合理调整农村宅基地布局、建设农村院落式住宅和多元化产业集聚,形成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和发展集体经济、完善乡村治理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这一经验做法获省乡村振兴局高度肯定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整理资源,理清发展思路

试点筛选。以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和新一轮村庄规划编制为基础,全面掌握农户宅基地、耕地、产业资源与村庄保留等情况。据统计,全区现有宅基地 3.7万宗,农房3.3万户,近40%农户处于闲置状态;现有自然村庄906个,其中闲置率超过60%的村庄占比约两成。区级统筹考虑村庄规划保留、宅基地闲置和周边耕地等情况,择优筛选13个宜居乡村更新试点村,形成3年宜居更新建设库。

做足调研。深入开展走访调研,累计征求镇村干部、农户等主体对宜居乡村更新试点产业发展方向、房屋建设风格、后期管护机制等意见820余条,组织参与农户代表赴江浙等地实地考察,并征求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意见,形成综合意见书提交镇村集体和设计单位,确定最终设计蓝本。

统筹利用。支持村集体在居住区周边规划布局产业用地,用于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章广镇元松村引导农民拆除危旧房和闲置房,退还原宅基地,跨组重新分配宅基地,引导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并与农业科技发展公司合作,流转土地1100亩发展奇异果、葡萄等经果产业,带动 1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近就业,月均工资性收入 3000余元。

共享资源,重构生活空间

规划“释放空间”。以乡村建设行动为切入点,围绕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统筹宜居乡村建设与村庄规划编制,调整优化村庄空间布局。施集镇丰山村李都郢组引导原16户居民腾退宅基地约30亩,在保障本村民组14户居民集中统建住宅(户均占地135㎡)的前提下,释放出约26.5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有偿“跨村保障”。合理确定宅基地规模和布局,预留适度建房空间,探索跨村有偿使用宅基地,实现区内农户自由选择宅基地,改善居住条件。施集镇丰山村将规划腾退出的1.5亩宅基地用于开展跨集体有偿使用宅基地,异地解决8人跨村组取得宅基地,共收取有偿费用5.2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宜居乡村更新试点基础设施建设和村集体产业发展。

运作“多方参与”。利用区、镇两级乡村投资平台融资,引导社会主体参与。施集镇丰山村按照区乡投、镇投和村集体4:4:2的比例开展试点村建设,区乡投负责试点村特色产业园区建设,镇投结合项目资金负责试点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嫁接“农业标准地”改革试验,村集体将105亩耕地和14.17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打包参与其中,共同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28个、食用菌大棚50个,并对外租赁,实现产业发展可持续。

整合资源,提供要素保障

引导村民共建。以组建村民理事会为契机,以“积分制”+“农村物业”为抓手,引导将宅改相关规定写入村规民约,保证村民对资金利用有知情权、村庄规划有话语权、村庄建设有表决权、工程建设有监督权、村庄管理有参与权。大柳镇曲亭村赵巷组宜居乡村更新试点规划建设由村民理事会主导,6位村民代表全程参与监督;以家庭为单位,以数字乡村为平台,探索乡村治理“积分制”微信小程序和“积分存折”“线上+线下”双重积分方式,借助三级最美家庭、文明积分户等评选,逐步扩大积分范围,共计327户农户纳入积分制管理范畴;村股份经济合作牵头组建“物业公司”,通过以工代赈、政府奖补等方式,聚焦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和农户公共管理开展“无偿+有偿”服务,实现村庄建管长效。

引入金融资本。围绕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一环两带”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依托区乡投公司融资平台,与滁州建行开展总投资8.5亿元、为期8年的全国第一单“农村宅基地整治贷款”项目合作,用于1.4万亩宅基地的整治、利用和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该项目通过宜居乡村更新试点,加快零星分散闲置宅基地腾退、整治与利用形成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作为主要还款来源,同时支持食用菌产业园、农业特色产业园和葡萄泉民宿等产业融合项目建设,实现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

协调各方参与。制定出台宜居乡村更新试点办法,由区委、区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牵头,农业、林业、水利、自然资源、环保等部门参与,建立宅基地制度改革宜居乡村试点推进联席会制度,统筹整合美丽乡村、道路、农村污水治理等资金共计4800万元投入试点镇村建设,切实帮助镇村解决发展瓶颈问题。

2022-12-14 ——南谯区因地制宜推进宜居乡村更新工程探索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84845.html 1 3 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