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4日
第A03版:副刊

滁河边非遗文化点滴

□陆 训

我出生在长江沿岸滁河边的南京市六合区,生长在滁河支流的清流河岸,高中毕业到滁河和清流河交汇处的汊河插队当知青。我对滁河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每每提起,如数家珍。今天,就我在滁河边上生活过的滁州市区、全椒、来安与非遗文化有关的记忆记录下来,与诸位分享。

袁家湾旧事

我六岁时,从南京六合到全椒袁家湾外婆家,在那里度过了我的童年。袁家湾是沿襄河而建的小街,文化名人吴敬梓从这里沿滁河走向南京,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写出《儒林外史》,流芳千古。

袁家湾老街全长1500米,自积玉桥起,经仙鹤楼至红栏桥止。其中积玉桥至仙鹤楼一段,又称“半边河街”。临河之上砌以玉石栏杆,街呈半边,既是一趣,亦是一景。老街上的建筑虽然具有沧桑感,但市肆依旧。漫步老街,吆喝声、打铁声、弹棉花的弓弦声不绝于耳,恍如时光倒流,走进了明清时代的江南小镇。

临街的商铺卖的几乎都是自产自销的传统手工艺品。在这些铺面的背后,曾经有过辉煌的薖园、东园、襟襄楼和许家茶馆。这些茶馆沿街而建,由栈道直通襄河取水,甚是方便。茶馆里既是聊天喝茶的场所,也是谈买卖做生意之地,甚至是矛盾调解中心。当地的文人雅士在茶馆都有固定的座位,他们早起先到茶馆洗漱,然后上一盘花生米和酥笏牌,要一壶上好茶,边喝边聊天,市井的悠闲尽在其中。

小街的古建筑现今仍宠辱不惊地伫立着,不紧不慢地与世俗生活牵着手。古老的街道,破落的建筑,以及保持至今的传统生活方式,都会让人有原汁原味的感受。这或许就是袁家湾老街越来越吸引游客的地方。

每年正月十六走太平,都是从这里开始。“走太平”的传统路线走三桥两街,其中一街就是袁家湾,取袁家湾之“袁”,表达“团团圆圆”的期望和祝福。

琅琊山庙会

我在滁州读完初中和高中,对这里的一山一水记忆犹新。滁州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名人层出不穷,在这里不写欧阳修,也不记韦应物,重点记录我印象最深的琅琊山庙会。逛庙会是那时候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活动。

农历正月初九是琅琊山庙会日,这一天,人们纷纷到琅琊寺烧香礼佛,同时玩灯、杂耍,好不热闹。琅琊山庙会真正形成“规模盛大、热闹非凡”的民俗活动,民间普遍认同的说法是在明代洪武年间。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年年遣派太子和大臣返回老家凤阳祭拜先祖。当时,朝廷在滁设有中央直属的马政管理机构“南太仆寺”,朝廷命官陪同朱元璋登山祭祀,为天下百姓祈福,那情景可谓是车马喧嚣、肩摩毂击。为彰显国泰民安的太平气象,官方支持并认可“庙会”这一活动,让民众聚会欢娱,且由民间活动转为官方组织,自此年年沿袭,一时香火鼎盛,名播八方。

汊河扭花船

我于1977年初到来安相官公社插队,上世纪60年代前的相官街基本每户都有大学生,令人肃然起敬。

1977年初的汊河农村,每个生产队都有花船队自编自演,演出队一般都有二十人,前面是主唱,花船由一个老艺人架着带领大家喊号子,花船两边由十余人边走边跳,我也被大家拉到队伍里参加演出。

后来才知道,这种扭花船叫戏曲马灯,也是非遗文化。马灯由竹子制成,马身绘有吉祥图案。表演者身着节日盛服、骑着竹马、敲锣打鼓、高奏唢呐,在赶马人的引导下,浩浩荡荡,走街串户,拜年赐福。戏曲马灯起源于来安县雷官镇,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年轻时跟随郭子兴起兵,胜利后将士们身跨战马、佩戴红花,在此举行庆功大会。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民间艺人根据朱元璋的马背舞,扎起了马灯,跳起了马灯舞,唱起了马灯戏,流传至今。

2022-12-14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84838.html 1 3 滁河边非遗文化点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