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喻 松 通讯员陈传慧
地震威力巨大,破坏程度极高,地震监测预报预警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我市坚持以震情为中心,牢记职责使命,积极改革创新,不断构建和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初步探索出了市县级地震监测预报全要素体系建设的新模式。
升级改造,科学优化监测站点布局
把好防震脉,守护一座城。“十三五”期间,滁州在全省率先实现地震监测预报“一县一台”建设目标,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监测数据的互联互通。
“‘十四五’开局之年,针对地震监测台站先后出现的仪器设备老化、观测数据中断及数据质量不高等问题,市地震局淘汰部分地震观测仪器设备,新增观测手段,规范台站管理,实现全市地震台站总体布局合理,观测手段科学有效的目标。”市地震局局长周黎明告诉记者,这两年,我市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在明光、定远、凤阳、天长和南谯新增深井水位、地倾斜等5套地震前兆观测设备,搬迁了天长市地震前兆台址,改造升级了皖07井测项。优化调整后,不仅增强了郯庐断裂带沿线县(市)的地震监测能力,丰富了我市地震监测手段,还实现了“一县一台”向“一县多测项”的转变,夯实了我市地震监测预报基础。
针对调研发现的我市地震监测台站仪器运维管理、机房线路整理、制度标准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弱项,我市全面推进实施地震台站规范化建设,并将该项工作作为2022年全市防震减灾重点工作。目前,市本级和7个县(市、区)的地震台站规范化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今年以来,全市地震观测数据连续率均保持在98%以上,较去年同期提升约3%。
防患未然,增强震情监视跟踪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用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上非常贴切。
为加强滁州乃至皖东地区震情监视跟踪工作,做好特殊时段和重大活动期间地震安全保障工作,市地震局成立了滁州市震情监视跟踪工作组,与各县(市、区)签订《2022年度震情跟踪及应对市县联动工作责任书》。坚持地震宏观异常每日零报告制度,及时核实并排除定远皖04井水位和明光女山湖观测井水温疑似异常。联合部分县(市、区)开展地震应急响应预案桌面推演,针对周边邻近地区频发小震,组织开展震情监视跟踪及应急响应保障工作现场检查,及时关注震情趋势变化。
同时,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用于我市地震前兆预警分析和非天然地震项目研究,联合省地震台研发“滁州市智慧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并与东华理工大学开展“2013-2022年安徽地区波速比变化研究”等课题合作研究,主动联合省地震局、合肥地震监测中心站和周边地市地震部门对我市及周边邻近地区地震活动情况进行会商分析,制定《滁州市地震局2022年地震趋势会商工作实施方案》和任务时间安排表,加强地震趋势会商,此项工作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多措设防,发挥地震群测群防作用
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中处于特殊的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市地震局着眼基层群测群防力量,发挥全市宏观观测网点群防群治作用,实施地震群测群防分级分类管理,将全市群测群防观测网点分为Ⅰ类(优秀)、Ⅱ类(良好)和Ⅲ类(一般)三个类别建设和管理。落实群测群防网点“四有”标准,择优选择Ⅰ类观测网点,制作宣传展板,开展群测群防观测员培训、检查和考核,按时发放补助经费。2022年,根据地震观测网点现状和历史震情,动态调增明光、定远、凤阳、天长、来安等地地震宏观观测点,调整后的宏观观测网点布局更合理,观测种类更丰富。今年以来,我市举办了2期群测群防观测员培训班,开展地震群测群防现场检查12次,电话抽查160多人次,抽查在岗率100%,观测数据上传率均在95%以上,有效发挥了地震群测群防的“前哨探头”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目标,重点在提升震情监测能力水平和预警预报上下功夫,努力为现代化新滁州建设提供更高质量的地震安全保障。”周黎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