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9日
第A02版:综合新闻

一株苗木,造就一个亿元村

——来安县雷官镇埝塘村以苗木特色种植助力乡村振兴见闻

全媒体记者包增光 通讯员刘 冉 实习生夏 雪

日前,记者沿来安县道F001线,走进素有“皖东苗木扦插第一村”的雷官镇埝塘村。映入眼帘的是,路边地里,郁郁葱葱的苗圃生机勃发,红叶石楠、龙柏、蜀桧等苗木错落有致;家前屋后,不时有三三两两的大型货车停放,工人们不停地往车厢内搬运各种苗木,大家汗流浃背,现场热火朝天。

记者在李庄村民组一辆大货车边停下。皮肤黝黑的苗木经纪人周忠祥,正仔细核对车内运载苗木的数量。“像这样冠径80厘米的红叶石楠球,每车装载600棵,我需要4车,南京那边催着要。”满头大汗的周忠祥,笑着告诉记者,“我自己家还种了40多亩苗木,有红叶石楠、金森女贞等。年收入在40万元上下。”

采访间,正在执行巡林任务的埝塘村党总支书记、村级林长张宗兵,也闻讯赶到现场。“像周忠祥这样的苗木经纪人,以及他们背后的苗木公司,我们村有80多个。”张宗兵说,这些苗木经纪人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后来因为尝到了苗木栽植和经营的甜头,分别成立苗木公司。伴随着一家家苗木公司雨后春笋般地崛起,村民们的身份一个个也由“农民”变成“老板”。

埝塘村的苗木种植,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萌芽。“我们这里位于丘陵地带,气候较为干旱,不太适宜种植农作物。”有着20多年苗木种植经验的费有照,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别的地方收水稻,我们这里收稻草。”于是,当地不少村民打开思路,因地制宜将苗木种植作为拓展营生渠道的一种方式。种植苗木的经验和技术,也就这样延续了下来。

放眼望去,如今的埝塘村,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绿化苗木,绿油油,生机盎然,红灿灿,朝气蓬勃。家乡资源和产业的巨大魅力,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陆续回乡,拾起父辈留下的“绿色饭碗”。未来有方向,付出有回报,他们的回归,不仅将在外历练的真才实学转化为致富成果,更为这个美丽乡村带来无穷希望。

谈起创业经历,埝塘村村民陆传兵至今感慨万千。早些年,敢闯敢拼的陆传兵并未看上“苗木”行业,而是自谋生路到南京创业,不料一再碰壁。“回来吧,家里有2亩苗木地。”在家人支持下,2016年,陆传兵回到家乡重新创业,成立滁州花筑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历经多年精心经营,陆传兵如今不仅在家乡拥有200多亩苗木,还在河南流转100多亩土地种植月季,年均总产值超过1000万元。

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埝塘村逐渐形成苗木种植基地,并于2009年成立“来安县埝塘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还注册了“雷官埝塘”牌商标。“一是整合资源、互通有无,二是方便采购、吸引满足大客户,三是信息互通有无、利于销售,四是统一规划、避免内部恶性竞争。”张宗兵说,伴随着苗木市场的逐渐拓展,“合作社”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记者了解到,特别是实施林长制改革以来,这个村立足生态资源发展优势,以生态底色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提速增效。通过“一林一技”科技服务平台,组织林业科技特派员深入种植大户田间地块,面对面传授栽培技术,切实解决种植户实际问题,实现林农得实惠、社会得效益、乡村得振兴。

近年来,埝塘村连续被评为“省级森林村庄”“国家级森林乡村”,连续两年被滁州市花卉交易博览会组委会授予“最佳苗圃基地”。如今,有着1200多户、不到4000人的埝塘村,仅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拥有社员600多户,培育苗木30多个品种,种植面积约1.2万亩,年产值达2亿元。2021年底,埝塘村人均收入突破2.8万元。

2022-11-29 ——来安县雷官镇埝塘村以苗木特色种植助力乡村振兴见闻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82001.html 1 3 一株苗木,造就一个亿元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