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生活垃圾分类体验中心参观学习
市城管局工作人员向市民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宣传
“垃圾分类”节能环保主题教育进校园
“可回收的丢蓝色,有害的丢红色,厨余垃圾是绿色,其他垃圾用黑色……”近日,家住南谯区龙蟠西苑小区的李阿姨嘴里一边念叨着,一边将生活垃圾分门别类投进垃圾分类箱……如今,随着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全面推进,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正悄然改变着市民的生活习惯,逐渐成为这座城市的新风尚。
垃圾分类看似是“小事”,实则是“大事”,它既体现了一座城市的社会文明水平,又彰显了政府的综合治理能力。近年来,我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以社区为着力点,按照国家和省、市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部署,把垃圾治理全面融入城市管理、社会治理、文明创建领域。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醉美滁州”建设迈出了新步伐。
呙晓雯 姜 涛
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活动
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领导参观垃圾分类体验中心沙盘展示区
垃圾分类投放站
引领——
在党建赋能中强化
生活垃圾分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市坚持党建引领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用“红色”力量助推“绿色”分类,通过建立健全党建引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机制,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党组织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走在前、当标杆、作表率,带动全民一起奏响生活垃圾分类“共治曲”,共建整洁美好家园。
与此同时,我市着力构建“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简便易行”的生活垃圾分类运行格局,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推进。
为此,我市成立以市委书记和市长为“双组长”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并成立滁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心作为生活垃圾分类专职日常管理机构。按照“党建引领、属地管理、条块结合、分工协作”要求,将主要参与单位分为“属地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发动力量部门”和“保障部门”四大类,绘制滁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组织架构图”。
为进一步规范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我市出台了《滁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印发了《滁州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指导意见(试行)》,对生活垃圾从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与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全方位进行了规范,按点、线、面三个层次有效地统一起来,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奠定基础。
2022年琅琊区(城市建成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立配套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规章制度体系,因地制宜,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居民普遍形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风尚——
在自觉实践中形成
在琅琊区龙池花园,有一个智能垃圾分类厢房,居民们称它为“垃圾分类回收神器”。手机轻轻一扫,厢房打开,投放垃圾,自动称重,积累环保积分。该小区还配备了一台智能可回收物设备,将可回收物具体细分,更加精准的分类投放,居民根据屏幕提示直接投放,设备内有自动称重和积分录入系统,平台上可显示称重数和积分数。“积到一定数量,可以兑换洗发水、洗衣液、牙膏、牙刷、胶带等日用品。”这位住户表示,自从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家人都自动将家中的垃圾分类,将生活垃圾投入到垃圾分类厢房。
在这个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厢房的对面,还设有一个垃圾分类体验中心。我市在2020年共建设5座垃圾分类体验馆,分别位于四个示范街道内(丰山街道、龙蟠街道、凤凰街道、大王街道),其中,龙池花园垃圾分类体验中心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共分为共分为“沙盘展示区”“体感游戏区”“宣教培训区”“作品展示区”“互动体验区”“生境花园”六大区域。值得一提的是,“生境花园”利用可回收物品作为载体工具开设小小责任田,组织辖区小朋友纷纷认领小花田20余个,通过日常的维护、养护,以一个小朋友带动一个家庭,让辖区居民在劳动中认识垃圾分类工作。
这只是我市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个缩影。2021年滁州市按照“撤桶并点,定点投放”模式,在琅琊区丰山街道、南谯区龙蟠街道、经开区凤凰办事处、中新苏滁高新区大王街道共4个街道同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运营。截至目前,分类试点范围覆盖滁城52个小区。在示范街道内建成分类投放厢房、分类亭和误时投放点162个,设置集中分类投放桶2008只,建设垃圾分类体验中心5座,3-5吨厨余垃圾处理设备一个。
自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我市还成立多支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完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体系,队伍主体构成由离退休人员、在校学生、妇女群众、党员干部为主要核心力量,着力打造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伍,以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和较强的使命感与担当精神着力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创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新志愿者队伍建设模式,紧密围绕“三个核心场景(学校、家庭、社区)+三个关键时间(暑假、寒假、周末)+三个重要角色(学生、家长、社区)”,实现垃圾分类宣传督导在学校、家庭、社区的全覆盖,营造生活垃圾分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宣传之势。
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大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从而形成多管齐下、人人知晓的浓厚氛围,逐步实现从“要我分”向“我要分”的转变。
基础——
在设施建设中夯实
近年来,我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为100%,在近年度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考核中,有8次位列全省第一。
我市按照“‘精’在投放、‘细’在收集、‘成’在处理”的基本思路,打造生活垃圾处理的“最终端”,健全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做到日产、日清、日处理。
搭建生活垃圾智能监管平台实现智慧管理。我市以大数据技术为基础,运用滁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智慧平台,借助每户居民配有实名制的一户一卡一码,通过刷卡或手机扫码实现分类投放、积分累计、商品兑换、巡检分类准确率和问题溯源。后台通过信息化手段监管收集到的垃圾分类各项数据信息,并建立集中投放点位监控视频实时监控居民垃圾投递情况、督导员督导情况,为垃圾分类的规划决策提供数据参考,设置可视化绩效考核。垃圾分类智慧平台实时掌握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实效,为考核提供精准大数据展示,实施滁城个性化垃圾分类工作。
完善后端处理,强化分类保障。为进一步保障滁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位于滁阳路垃圾站投放一台一体式厨余垃圾处理设备,24小时的垃圾处理量为3-5吨,能够满足示范街道生活垃圾分类中的厨余垃圾处理工作。滁州市餐厨和厨余两个处理厂即将投产使用,主要承担滁州市区、来安县和全椒县县城建成区的厨余垃圾收运及处理任务,建设规模为300 吨/日,项目包括收运系统、预处理系统、厌氧系统、沼气提纯压缩、沼渣沼液脱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进一步推动滁州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开展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实践,只有将垃圾分类融入到城市的成长,企业的发展,居民的生活中去,才能称得上做好了垃圾分类,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巩固现有垃圾分类成果,总结经验查漏补缺,加大垃圾分类工作推广力度,加快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配套设施建设进度,完善生活垃圾分类的处理体系,引导更多群众参与到其中来,争取垃圾分类全市推广,全面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