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1日
第A06版:教 育

劳动是奠基未来的最好教育

□陈立武

让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彼此协同,“五育”并举。“五育”中,劳动虽排最后,却是“五育”的核心支柱——培养愿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孩子是教育的根本落脚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毛泽东同志于1957年提出的新中国第一个教育方针。分析其句子成分,培养劳动者是主干,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是对劳动者的定语修饰、基本要求,属于偏正词义。如果我们培养的人不愿意劳动,纵使德、智、体等方面都合格过关,也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只会前功尽弃,劳而无功。

重温这一教育方针,对端正教育思想意义重大。解放初,我国社会经济落后,解决温饱是人们的最大需求,没有劳动就无法生存,全国人民都在辛苦劳作着。而今天,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似乎让人感到,生活收入已与是否劳动无关;尤其是体力劳动渐少,人工智能替代了很多人力。许多孩子不懂得收获与劳动的关系,不理解财富如何得来,不少人在锦衣玉食中,丧失了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重拾劳动价值讨论,开启“五育”关系辨析,在今天更有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劳动”一词被曲解、误读。很多人把劳动狭义化,认为“劳动”就是挥汗如雨、双脚沾泥,就是一身工装、满脸污垢,就是面黄肌瘦、疲惫不堪。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只看极端。劳动是宽泛的,一切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现代劳动早已突破传统的具象认识,可以是鲜活、健康、快乐的场景,如作家的写作,早已不是埋头“爬格子”了,只要轻敲键盘、滑动鼠标,甚至用语音输入即可完成;现代工农业劳动操作也在向智能化迈进。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服务机构应运而生。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让学校经费也变得宽裕起来。于是我们发现,近年来学校纷纷聘请专门的物业公司,负责打扫校园环境卫生、楼堂公共卫生,无需学生再动手;学校食堂外包,学生吃完饭便筷子一丢了事;宿舍楼装配了洗衣机,学生只要投币就可不用自己洗衣服;有的学校甚至将自动售货机置于宿舍楼内,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买到方便食品和饮料。

学校这么做,无外乎是为了保障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不给爱挑剔的家长以话柄;也为避免劳动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伤害。然而,我们在承认这些考量合理性的同时,也应该思考,这样做是真的爱孩子吗?被处处包办的学生还能健康成长吗?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远离劳动了。孩子必要的家务劳动被父母包办,已使自理能力低下,如果学校再把学生该干能干的事情交由物业代劳,无疑会使他们淡漠劳动意识,丧失劳动技能。长此以往,也容易让学生滋生高人一等思想,产生鄙视劳动心理。

教育是培养健康全人,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可偏废。过去我们常说,学生的智育不合格是“次品”,体育不合格是“废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同样,如果一个人缺失了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奢望舒舒服服走捷径,甚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一样是“危险品”和“废品”。这样的人现在已不在少数,成了社会的负担。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好汉。”他提出:破即补、污即洗、劳即谦、乱即理……虽然今日中国不同于过去,但教育不能随波逐流、率性而变,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必要的劳动技能是必须予以传承和光大的,这是教育应坚守的永恒和“不变”。

西方有句谚语,叫“懒惰是万恶之源”。而“美德在劳动中产生(欧里庇得斯)”,“只有透过劳动,思想才能变得健全(罗斯金)”,“劳动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愉悦的威力无比的源泉(拉·乔乃尼奥里)”。从这些谚语和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劳动不仅是人的必要生活,更是健康科学的思想、道德、意志、情感产生之源泉;人需要劳动,需要在汗水挥洒的劳动锤炼中塑立“三观”,创造财富,体现价值。

当代孩子身上有许多毛病,其根源主要是慵懒散漫、怕吃苦。改掉这些毛病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让其对现实生活有真切的感悟和体验——体验式德育,而劳动无疑是最好的体验。丢弃必要劳动体验的教育尤其是说教式德育,往往不能入耳入心,触及心灵,难免缘木求鱼,劳而无功。

劳动是奠基未来的最好教育!如今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独立课程,我们应重视起来,认真上好。同时,要认真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劳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

(作者单位:滁州开放大学)

2022-11-11 □陈立武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81264.html 1 3 劳动是奠基未来的最好教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