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需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作为优先发展的方向接续奋斗,让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农”基础更牢靠。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将前所未有,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要求,未来需要以更有力的举措深入系统推进相关工作。
一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之一。缩小城乡贫富差距,需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破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难题。为此,一方面,深化城乡融合系统集成发展。要秉承系统整体协同观念,加强国土空间全域综合一体化规划、整体设计、系统治理。推进规划与政策协调协同,强化规划对产业、财政、金融等政策的引导约束作用,统筹谋划特定区域城乡同步发展所需的土地资源、环境容量、政策支持等。深化城乡公共服务共享集成改革,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相连,促进城乡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构建与常住人口规模变化、城镇化进程阶段相适应的中小学布局与优化机制;高水平推进区域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设城乡统一的社保体系,大力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纵向统一,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另一方面,深化资源要素系统集成改革。要着力破除制约统一市场建设的城乡资源要素流通门槛与壁垒,不断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与产出,努力构筑城乡同步发展的一体化空间和市场配置格局。健全完善城市优质资源要素下乡长效体制机制,引导城市工商资本、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有序流动,推动城乡资源更大范围有机融合。探索建立人地钱挂钩、以人定地、钱随人走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和农村宅基地制度集成一体化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在依法保护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并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
二是塑造乡村发展新平台。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径需要大力推进乡村建设。新时代乡村建设需要进一步优化思路,进一步规范和整合镇、村建设行为,减少低效、无序、重复、分散建设行为,克服城乡一样化。要推进依托乡镇等优越载体而兴建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村、镇建设的结合体,乡镇利用了分散的农民集中居住带来的“人气”,农村利用了相对齐全的各种集镇设施所带来的便利性;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发展取向;依托的载体是城郊村、乡镇政府所在地、产业园区、旅游景点、撤区并乡前的原乡镇政府所在地等公共服务设施较好的地方;人口规模更大;人群以中老年人、返乡农民工、低就业能力群体、种田能手和种粮大户;具有乡村的基本特征,又吸纳有城镇的先进要素。可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是简单的迁村并居与新村建设,而是具有新型城镇化战略取向的一种城镇化模式,是将广阔分散的“村落型社会”改造为具有城镇性质的集中居住、就业改变、生活改善之后的“社区型社会”,是推进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基础设施集约建设和社会事业共建共享的有效途径,实现了农民就近城镇化与劳力非农化,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了“重复建设”与“无效投资”。未来要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先行、群众主体、自愿有偿、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要将其与包含增减挂钩、村庄整治、高标准农田改造、发展现代农业等内容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统筹起来,同步考虑和探索包括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宅基地退出、耕地流转、集体建设用地处理、农田改造方案、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等内容在内的解决途径。
三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农业产业兴旺,就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市场谋划生产,大力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减少低效和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要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重点,积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延长产业链,融入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要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转变农业要素投入方式,强化农业设施装备建设和农业条件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培育好新型经营主体,要通过不同方式培育一批既熟悉农村社会环境,又懂现代农业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土生土长的农业能手,要将农民塑造成一个锐意进取、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乡村振兴对农民既要扶智,更要塑魂。要改变小农户消极保守、小富即安的精神面貌。要通过树立典型等宣传方式,营造讲求实效、勤俭节约、敢闯敢试、求新求变、吃苦耐劳的精神文化环境。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要从具体的农业产业技术、经营方式和产品特点出发,注重规模经营的适度性和类型多样性。当前,在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应总结推广各地探索的土地股份合作、联耕联种、“小田并大田”、农田托管等做法和经验,发展符合当地实际和农民意愿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要提供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机耕、机收、育秧、条播、植保、开墒、烘干等更加细化的专业化服务,大力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全面化,服务环节全程化。
(本文系2021—2022年度全市党校系统课题研究相关成果,立项编号为CZDXKT202105)
(作者单位:中共滁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