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8日
第A06版:西涧论苑

破解乡村产业发展困境的对策建议

课题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是解决乡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但就现实来看,乡村产业发展还面临着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不完整、分散经营、与大市场脱节、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科技化和数字化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找出破解这些难题的办法和出路。

一、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人才缺乏。现阶段,乡村产业发展的经营主体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很少,缺乏必要的市场理念和生产经营技术。因为人才缺乏,造成农村新型经营组织规模做不大、发展质量不高、发展后劲不足;农业合作社实力较弱,且存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难以靠自身打通产业链,聚集要素资源,在产业链分工和工商资本合作中难以获得公平地位;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产业服务联盟为生产经营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

二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不高。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规模化程度低,作为第一产业的乡村种养业,处于种植和初级农特产品销售阶段,存在小而散现象,“产、加、销”融合发展链条没能建立起来,存在农特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价值功能开发不充分,农特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同时,乡村旅游业资源挖掘不深、宣传不够,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三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市场化程度低。很多乡村的农特产品仍以零售为主,部分地区建有批发市场,但基本处于“有场无市”状况,物流经营成本较高,很多农特产品市场流通渠道不畅,时而出现农作物丰产反而滞销的情况。特别是生产规范化、标准化滞后,加工不深、包装不精,致使市场占有率较低。同时,由于生产经营主体的品牌经营意识不强,给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带来很大限制。

四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缺乏。首先,乡村产业的引资能力不足。一方面乡村产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另一方面农业经营主体小型分散、承担风险的能力弱,且大多缺乏贷款抵押物。所以,金融机构对乡村产业的贷款支持十分谨慎。其次,支农金融主体缺乏。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符合传统信贷条件的业务多由国有银行和信用社办理,而这些金融机构在农村基层网点少,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难以满足。虽然政策允许有条件的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开展社员内部资金互助,但还没有多级信贷合作社和保险合作社,制约着乡村产业金融的发展,导致农村金融服务种类不多,“三农”贷款方式单一。

二、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实施乡村人才培育计划,补强乡村人才短板。首先,培养留住用好熟悉农村环境、有乡土情结的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细化落实扶持政策措施,将福利待遇与推动乡村振兴实绩、服务基层贡献挂钩。高校尤其是农林院校和高职高专要专门开设服务乡村发展的专业与课程,培育各类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纪和创业的专门人才,为乡村产业兴旺注入新动力。其次,加强产业技术培训。人才队伍是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要重点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让这支产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长期活跃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农民掌握重点产业发展方面所需要的技术和技能,促进产业发展壮大,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同时还要组织农民广泛开展多种类型的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发展电商,走线上线下结合、创新农业经营之路。

二是推动发展乡村新业态,加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首先,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延伸乡村产业链条。鼓励在持续做大做强现代种养业的基础上,发展物流、储运、销售、信息服务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引进农特产品加工生产线,促进深加工。坚持发展生态农特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乡村工业园区的建设,结合当地资源,重点发展加工工业。其次,围绕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现代产业体系。通过品质化集群化导向,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推动乡村的第一产业能够“接二连三”,积极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以多元化业态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农特产品深加工、电商营销、生态体验旅游和康养等,带动乡村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乡村产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建好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畅通乡村产业发展市场化路径。首先,强化流通基础设施投入,拓展农特产品市场。鼓励各地加大对农特产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构建便捷高效的农村物流发展新格局,创新流通业态,与全国性特色农特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文化场所、电商平台等开展合作,组建采购商联盟,形成稳定采购链。其次,打造扁平化的农特产品流通模式。鼓励各地加大对农特产品交易市场、电商平台等的投入,强化与大型物流公司合作,建立完备的农特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并通过给予电商企业一定快递补贴和引导市场主体让利的方式,降低交易成本。第三,搭建大数据平台,实现产销精准对接。建设“县域大数据平台”,对县内乃至全国区域内企业开展上市监测,收集价格、销量、市场流向等大数据,在产销两端以大数据为支撑,搭建起更有指导价值的数据共享平台,指导生产和销售,确保产销精准对接。第四,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拓宽营销渠道。支持和鼓励农业企业积极参与各类农博会、展销会等大型活动,充分利用电商平台、“互联网+”等新兴手段,持续提高本区域名优农特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是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工商资本向乡村倾斜。首先,不断完善扶持政策,凝聚部门合力,协同推进发展。突出“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农民受益”的工作理念,通过规划补助、土地流转补助、投资补助、全额贴息、金融奖励等方式,重点扶持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各级财政、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发改等部门,应立足部门职能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工商资本创新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全面激活农业农村市场和各类生产要素,协同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其次,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建立高效高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乡村生产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服务。打造一批操作性强的涉农金融产品,强化对涉农企业的信贷支持,尤其是在贷款担保上,金融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针对涉农企业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简化相关审批流程,增强贷款政策的灵活性,进而提高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市场活跃度,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第三,加强对工商资本的监管,引导企业合法合规进行生产经营,切实保障乡村生产经营主体的利益。

(此文为市委党校系统年度课题CZDXKT202102阶段性成果,课题负责人:陈怀远) (作者单位:中共滁州市委党校)

2022-10-28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80501.html 1 3 破解乡村产业发展困境的对策建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