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鑫
岁月年轮,十年一记。新时代10年,滁州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题,全市林业生态建设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突出生态空间治理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绿化国土不松劲、保护资源不松懈、发展产业不停步、深化改革不怠慢,统筹推进森林资源提质增量,滁州的生态底色更加鲜明,绿色动能愈发澎湃。
出台全省首个林业碳票管理办法、颁发全省首批林业碳票并完成首单交易、发放全省首单林业碳汇权质押贷款……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妥推进、持续深化绿色滁州建设的当下,滁州先行先试探索打造林业碳汇品牌,为“双碳”行动作出积极贡献,在实现“双碳”的目标上勇当“碳”路先锋。
严守管护职责 稳定碳汇存量
“枝繁叶茂一百年,化为灰烬一瞬间”。毁林、滥伐、火灾等都可能将森林储存的碳重新释放到大气,导致森林变成碳源。截至2021年底,我市森林覆盖率为36.27%,活立木蓄积达2160万立方米,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这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需要倍加珍惜。
为此,我市不断强化森林资源管护,在全市划分森林防火、防偷盗、防病虫,打击涉林犯罪 “三防一打”护绿责任网格1505个,分层次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
加强林地管理。针对林场林区火灾隐患,开展占用林地违建墓地排查整治。探索建立公益性生态型公墓集中管理区,引导林区原有坟墓迁移至集中区。严格林场领导和护林员林地管护职责,林区出现新增坟墓的,将问责处罚。
加强林木管理。针对林场经济价值高的散生木被偷盗情况,开展林木改造提升行动。建立林场经济价值高的散生林木台账。按照储备林造林经营模型,将林苗两用林分三年改造提升为高质量国家储备林。推动多渠道销售,结合森林经营,销售部分散生林木,提高森林质量。制定《苗木管护制度》,责任区发生林木(苗木)被偷盗的,将对责任领导和护林员进行问责处罚。
健全监管体系。整合滁州市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项目、森林资源“一张图”地理信息系统和林长制“五个一”信息平台,用5G、大数据、地理信息和卫星遥感技术,打造多功能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成立智慧林业综合指挥中心,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森林管护提档升级,减少了碳排放的可能。截至目前,全市森林火灾受害率均控制在0.5‰以内,实现重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零发生”。
科学森林经营 提高碳汇增量
滁州,地处江淮分水岭,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近年来,为切实发挥林业碳汇在推进区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的重要作用,滁州大力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发挥森林固碳作用。
全市以林长制改革为总牵引,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扎实开展退耕还林后续工程、长防林工程、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林业增绿增效行动、“三线三边”绿化提升行动、“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行动、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等七大林业重点工程,着力构建皖东生态绿色屏障。
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我市共完成造林104.55万亩,森林抚育342.55万亩。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调查初步结果,我市森林生态系统2016年固碳165.07万吨,2020年固碳209.35万吨。
与此同时,滁州拥有全省最大的国有林场群,总面积达134.4万亩,在储备林建设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我市紧抓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机遇,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选配固碳能力强的树种,一体推进碳汇林、储备林、能源林建设。
目前,通过出台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在市属5个国有林场一期建设33万亩国储林;皇甫山国有林场7.3万亩国家储备林项目获安徽省工商银行授信7.04亿元,为全国首例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类国家储备林贷款;依托3个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安徽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收集林木种质资源200余个,选育优良品种24个,建设良种基地5500亩。
健全碳汇市场 盘活交易变量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市积极先行先试,努力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现实路径,通过林业碳汇交易,让“绿色颜值”变成实实在在的“生态价值”。
加快建立健全林业碳汇体系。依据国家林草局发布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计量指南》,制定《滁州市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聘请专业机构,对试点林开展林业碳汇计量监测。印发《滁州市“一村万树”碳汇森林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暨“低碳生活 文明滁州”行动方案(试行)》,明确20家第一批公益碳汇林建设试点,开展“一村万树”碳汇林项目建设,建立碳汇林项目库,探索惠及更多人民群众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探索实现“碳中和”有效路径。针对森林资源禀赋,结合滁州正在实施的国家储备林项目,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符合滁州实际的碳汇项目方法学,为项目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与中国林科院签订协议,合作开发林业碳汇项目;与安徽农业大学、省林科院合作开展森林碳汇监测。创新林业碳汇绿色金融,积极申报国际林业碳汇项目;对接银行金融机构,开发林业碳票金融产品。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无论是“碳票生态贷”发放、还是成立全省首家镇级“森林银行”,都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相信随着政府的引导、规划,我市的林业碳汇交易会更加活跃,从而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更好地实现百姓富、生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