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岚
年轻时,总想云游四海,无论出差还是出游,都希望目的地远一点。那时,总觉得最美的风景一定在目不所及的地方。
出游访景,古已有之。追求天人合一,是古代文人骨子里的情怀,他们最喜欢行走于自然中。山水花草和日月江河让人的心境博大开阔,于是便有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大气磅礴的绝美诗句。
有人说,李白的诗和远方是自由与奔放。其实,表面的放荡不羁掩藏着壮志雄心,一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表露了诗人豪情万丈的青云之志。看似醉心于诗酒,实则热血奔涌。天宝元年,四十二岁的李白接到唐玄宗的诏书,立刻辞别儿女,写下了那句激情洋溢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种发自内心的报国热情跃然而出。李白在边塞看到士兵征战之苦,写下了《关山月》,只有胸怀家国,才会有如此宏大的手笔。
李白的超然物外、豪迈激昂、磅礴大气、洒脱狂放,都源于他心系家国的博大胸怀。虽然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但他却在满腔的家国情怀中成就了人生高度,也成就了无人能及的诗和远方。
陆游的诗和远方,在于他始终“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之心。“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穷居孤村,不为自己的处境哀伤,心里想的反而是怎样替国家戍守边疆。他屡屡受挫,但诗中处处充满昂扬的报国斗志与壮志难酬的悲愤,这都使他的诗在豪壮中带着苍凉悲怆。让人深切体会到,个人的幸福始终与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处境息息相关。陆游至死都心系家国,临终之际,他留下的绝笔,仍惦念着边疆的战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种情怀感天动地,辉映千古。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他留给后人的名篇俯首皆是,但最打动人的依然是他的爱国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即便年华不在,依然壮志在胸;即便身处江湖之远,仍然无法放下家国情怀。这种豪情与担当,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成就了他的诗和远方。
苏轼那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是经历沧桑世事后的阔达。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经历各种不如意。顺境时,不傲娇;逆境时,不颓糜。有了这种达观,前行路上的危险自然就转化成了机遇。
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与流离失所、家破国亡的时代大不同,很多人眼中追逐的诗和远方变成了“随心的自由”和“开阔的眼界”,这种追求多囿于个体的进退得失,限于儿女情长的狭小天地,多了一些自我,少了家国情怀。而在现实中,凡成功人士的骨子里几乎都装着深沉的家国情怀,他们的精神追求里有着对社会和人类进步的思考,有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担当。
这给我们以深深的启迪:古人也好,今人也罢,只要忘我投入事业,心中有家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