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9日
第A06版:副刊

孤本难求 古籍天长

——《同治天长县纂辑志稿校注》评介

○王志高

天长明清修志情况概述

天长建县于唐天宝元年(742),能够据史料可稽的,明代修志五次,首次修志始于明景泰元年(1450),其后,弘治十四年(1501)、嘉靖二十六年(1547)、万历四十六年(1618)、崇祯六年(1633)四次重修。这些志书,除嘉靖志外,其余可能在清代乾隆年间被销毁,现均已佚失。

清代天长修志三次,首次修志于康熙十一年(1672),但因“剞劂工费浩繁,镂赀无出”,旧志所载及新征艺文“仅录十之三四”。120多年后,直到嘉庆十一年(1806),县教谕张宗泰发愿重修,并独任其事。因属私修,加之丁忧归里,历五年尚缺《食货》《风俗》等志,故称《备修天长县志稿》。嘉庆二十四年,天长举人何榛方以崇圣寺维修资金予以刊刻。同治八年(1869),时署天长知县的江景桂,“邀同在籍绅士等细为搜辑,详加采访”,最终亦未能成志,名曰《天长县志纂辑志稿》。

目前,天长仅存明嘉靖、清康熙两部县志和清嘉庆、同治两部县志稿。

《同治稿》的编修背景

清同治八年(1869),安徽巡抚原任安徽布政使吴坤修人等设局续修《安徽通志》,并要求全省各地修志进献,以备查阅。

其时天长经过太平天国战争,典籍沦亡,稿残志散。时任天长知县的江景桂及天长贤达也意识到天长修志的必要性。

在以上双重背景下,江景桂便组织天长在籍的较有名望的乡绅张庸、潘允恭、汪嗣章、许元善、薛心兰等人参加编修,表面上看分工明确,监修、纂修、协修、校对、参订、采访各司其职,但实际上敷衍了事,体例存在一定的混乱,许多内容基本上照抄嘉庆年间张宗泰编修的《备修天长县志稿》,只是整补了嘉庆至道光年间的艺文和人物传等内容,漏写事件、人物较多,闹出了“疑周禄存活在世”的笑话。

《同治稿》原稿质量不高,究其原因有二:一是通志总局催得紧迫,导致编修人员无时间搜寻史料,不到一年时间志书成稿,出现“书未成但序已成”的怪象。二是咸丰八年开始到同治二年,天长历经兵燹,典籍消亡,可参考的资料较少。但经过知县冯至沂及乡绅不断地增补,《同治稿》逐渐完善,使其具备了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县志稿,大约于光绪十年左右被军机处收藏。

《同治稿》的发现

《同治稿》是一个缮抄本,也是海内外孤本,可以说是一部一直在漂泊的志稿。首先被送往安庆通志局用于采辑,后送回天长,天长先贤对该稿进行了不断地整补后,大约于光绪十年被送往清廷军机处。从稿本中红字批注的部分可以看出,该稿经过了编修《会典》人员的认真批阅和有效采辑。历经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同治稿》能够保留下来,对天长来说是一件幸事。

1982年,时为天长县志编辑的张云年同志在北京图书馆首次见到该本,当时已经破烂残缺,触手可洞,经过张云年订购缩微胶卷并对之进行洗印,才得以面见世人。

《同治稿》的价值

《同治稿》是天长封建时代的最后一本县志,单从海内外孤本来说,就弥足珍贵了,特别是书中详细记载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长的详细史料,是研究江淮一带太平天国的重要文献。

首先,《同治稿》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治稿》编纂于清同治年间,保存了许多清代末年天长的历史资料。一在经济方面,该志对清末天长的人口、税赋、漕运等都有比较详细地记述,对于研究晚清天长经济具有重要价值;二在社会方面,从志稿反映出来的情况看,同治年间,天长社会的主基调可以用志稿中的语言“荒芜”“寥落”“人稀”“凋敝”来概括,足见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多么深重;三在军事方面,志稿虽然缺失了《兵事门》的内容,政治观点也有所偏颇,但客观上还是保存了大量太平军、捻军在天长活动的资料。通过志稿,基本上可以弄清太平军在天长活动的基本轮廓,在《攻战各处形势》一节中详细记载了太平军攻占天长的过程。

1.国朝咸丰八年八月二十五日,粤逆陷天长城。钦命大臣胜保领张得胜、黄□□扎营汊涧镇,攻未克。九月二十日,贼退城复。

2.九年四月十一日,粤逆复踞天长城。

3.十年,总镇黄开榜用战筏次东北门外之感荡湖,攻数月未克。

4.钦命将军都□□十年、十一年驻扎扬州,遣兵叠攻天长于城东之望城冈,未克。

5.十一年,帮办督漕军务陈国瑞潜军于城外西北角之窑湾,攻未克。

6.同治元年正月初二日,粤逆以贼众降,城始复。

四是在人物方面,志稿收录了天长晚清时期各方面的历史人物,展示了晚清天长生动的人物画卷。例如志稿中对光绪二十三年天长举人张百城(字砚屏,号紫筠,清末任山东即墨知县)祖父张国芹立传,为研究张百城家世情况提供了一手材料;再如志稿中增补记录中准确记载了天长最后一个光绪十六年进士孙石城(燕潭)的中式拔贡时间为同治癸酉科;特别是在天长民间作为佳话广为流传的状元戴兰芬,《同治稿》为其正式立传,使我们得以全面了解了他的生平,也廓清了罩在他身上的许多迷雾。例如《同治稿》中《戴兰芬传》记载到:“其六世祖愬为胜国名臣,忤魏璫,解组筑室沂湖滨,世多隐德。”可以看出,戴兰芬的六世祖戴愬(嘉靖丁未科进士,任福建闽县)开始就筑室沂湖之滨,社会上关于戴兰芬“祖籍安徽休宁借籍天长”的传闻就不攻自破了。

再者,《同治稿》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收录了大量的清嘉庆到同治年间的天长文人雅士的诗文歌赋,比较著名的有清嘉庆年间天长教谕张宗泰的《祭黎孝女文》,文中佳句“沐严亲庠序之熏陶,慰慈母泉台之系念”,至今还在天长人民口中传唱。再如戴兰芬的《告陕干诸子示》,全文四六对出,骈偶并举,字字珠玑,满目琳琅,让我们在今天还能够领略到戴兰芬作为状元的文学才华。更值得的一提的是,嘉庆十八年天长知县刘珊(湖北汉川人)为纪念其夭折女儿写的《女余姑墓砖铭》,文中用简洁文字记录了女儿病死的过程,表达了父亲痛失女儿的悲伤之情,让人读后潸然泪下。

另外,志稿采用的春秋笔法、收录的许多文稿和人物传记,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也是很高的。

欣闻[同治]《天长县纂辑志稿》(以下称《同治稿》)由张云年同志校注完成,以《同治天长县纂辑志稿校注》为书名,由黄山书社出版。该书印刷质量高、装订精美、点校详细、注解准确,纠正了《同治稿》中许多错误,并且补充了张云年同志多年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因此《同治天长县纂辑志稿校注》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部校注类书籍,更应该定性为张云年同志的学术专著。

今年初,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安徽省地方志研究院)将该书评定为“2021年度全省党史地方志部门优秀科研成果基本著作类二等奖”。

2022-09-29 ——《同治天长县纂辑志稿校注》评介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78469.html 1 3 孤本难求 古籍天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