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孟 雨 徐礼浩
今年以来,珠龙镇以基层党组织建设“六亮”行动为抓手,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凝心聚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党建+产业”,开创富民新路径。依托依山临水的自然资源优势,打造“红山果”党建品牌,推动党建工作深度融入产业项目发展,发挥红色力量,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以远程教育为平台,定期邀请区、镇农技专家到村开展生产技术知识讲座,指导农户进行特色种植、养殖项目,转变村民“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通过“支部+种植基地+农户”三位一体模式,建立扶贫产业园,大力发展草莓、葡萄、火龙果、桃子等特色种植产业,推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目前建成3个果蔬产业种植基地,带动农户亩均增收1.5万元,村集体每年增收20万元,解决1000余人就业,带领农民走上致富快车道。
“党建+服务”,助力基层全治理。建立“党支部书记+党建指导员+网格长+包村干部+党员”的党建网格体系,全镇划分42个党建网格,配备137名网格员,网格党支部100%全覆盖,实现全天候服务,形成“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服务零距离”的网格化管理格局。按照每周每个网格员至少走访25户、每月100户、季度走访全覆盖的要求,在网格内常态化开展大走访活动共计12轮,通过收集《社情民意登记表》、坐下拉呱“话家常”、结对帮扶“送温暖”等方式,现已累计解决群众诉求1000余条,受益居民8000余人。根据群众需求,实行“流动办公”,开展送服务上门、送法上门、送书上门等便民服务活动,完善“一管到底工作法”,365天为群众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贴心服务。
“党建+文化”,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党建引领,扎根乡土特色,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成珠龙记忆馆,通过一件件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民俗文化物品,展示珠龙镇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提升乡村文化教育的生动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发掘平凡人身上闪光的道德力量,以群众看得见、学得到的“身边好人”为榜样,树正气、压歪风,北关村民兰家萍被评为“中国好人”,努力在全镇范围内营造“学习好人、崇敬好人、争当好人”的浓厚氛围。结合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分类制定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广卫村村规民约被评为省级村规民约,构建出“德治、法治、自治”三治一体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