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27日
第A12版:广告

2022年9月27日 星期二

厚植发展优势 阔步迈上征程

——滁州经开区以“项目为王”全要素保障项目建设再提速

滁州经开区管委会

发展不等不靠,建设不停不歇,铆足干劲的忙碌身影、机械轰鸣的项目现场……走进滁州经开区,开放开发的滚滚热潮令人惊叹、欣喜、振奋,在这闻名遐迩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飞速发展,强势崛起。

1992年6月,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滁州经开区应运而生。2011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晋升为国家级经开区。从30年前的“一穷二白”发展成为全市对外开放主窗口、经济发展主阵地、项目建设主力军,30年岁月峥嵘,滁州经开区先后经历了“探索起步”“加速崛起”“快速发展”“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五个阶段,开创了一条具有“经开特色”的成长蝶变之路。

一组数据,记录了滁州经开区的发展变化:近十年来,从2011年占全市经济比重1/15到2015年的1/7,再到2018年的1/6,最后到目前的1/4;从全省开发区第二方阵,到冲刺并站稳第一方阵;从2011年升级为国家经开区,到2021年跻身国家级经开区第54位,取得有史以来最好成绩……这一组组闪亮和令人振奋的数字,凝聚了经开区人无数汗水和辛勤劳动。

长期以来,滁州经开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秉承“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能谋未来”的态度,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项目转,以“实干”为笔,以“奋斗”为墨,不断掀起项目建设新热潮,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国家级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隆基展厅

天鼎丰

洽洽食品

30年砥砺奋进

滁州经开人“锚定目标、争先进位”

厂房鳞次栉比,高楼拔地而起,园区道路交织成网,大型车辆来回穿梭,工厂车间生产繁忙……在经开区随处可见这样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先天不足”,唯有“后天努力”。建区伊始,经开区按照“统一规划、基础先行、分期开发”的方针,坚持发展外向型工业的思路,积极引进外资项目,集中精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在首期开发的2平方公里土地上基本实现了“六通一平”,建成了一批标准厂房和专用厂房,商业小区、安置房、学校、医院、商业综合体等一批公共设施配套先后建成,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在这片区域里工作和生活,曾经的荒凉之地,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

争先,抢的是机遇。在第一次创业阶段,经开区采取“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建设模式,利用土地资源滚动进行开发,让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最优化配置和使用。并且,在1998年,经开区充分利用市政府批准“开发区实行财政收支单列,财政收入10年内不上缴,用于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等扶持政策,加强了自主开发建设的能力,先后引进了华瑞实业、守塑科技、侨丰包装等一批内外资项目。

再将时间拨回到2008年的春天,彼时,滁州市委提出了启动“大滁城”建设的发展战略,翻开了滁州建设史上崭新的一页,滁州从此进入了波澜壮阔的“大滁城”时代。经开区作为“大滁城”建设的核心板块和东向发展的桥头堡,吹响了“二次创业”的号角。

争先,拼的是活力。经过几年的发展,经开区的整体框架越拉越大,首期规划的10.89平方公里土地基本开发完毕,为更好承接招商项目落地,不受土地要素制约,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城东工业园和城北新区39.3平方公里的区域划归经开区管辖;2010年底,再次将城北新区11.2平方公里区域托管给经开区,截至2011年底,经开区的规划面积从10.89平方公里扩展到60平方公里,增长了近5倍;建成区面积从10平方公里扩大到42平方公里,增长了近3倍,逐步形成了城南、城东、城北三大经济板块。

与建区初期相比,目前园区实际管理面积约62.53平方公里,已建成区域面积4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16万。总量指标上,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外贸进出口稳居全市第一,财政总收入第二,地区生产总值第三。动态指标上,外贸进出口居全市第一,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均居第二,规上工业总产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居第三,实现了从艰苦创业到奋力赶超、再到快速崛起的华丽蜕变,成为一块吸聚产业集聚的强劲磁石。

30年踏石留印

滁州经开人“精培项目、抢抓进度”

从一张白纸、一张蓝图,到吊塔林立、热火朝天。在滁州经开区这片热土上,有着太多关于发展、跨越、腾飞的故事。

2020年7月,东方日升落户经开区,经开区帮助企业代建了40万平方米的厂房及职工公寓,从第一根桩基施工到第一个产品下线仅历时216天。

为承接立讯精密3C和汽车电子接插件项目,经开区把现有的示范园区标准化厂房和昭阳工业园职工公寓租赁给立讯公司使用,让企业可以拎包入住,仅4个多月就实现了设备安装和投产。

2020年初,经开区又在永阳路建设了54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入住项目于2021年11月10日签约,今年5月底已投产。

这几年,经开区为一批重点企业代建标准化厂房达到153万平方米。不仅为这些大企业“私人订制”式厂房,还改造提升了昭阳工业园、电商产业园,建设了食品产业园和原创科技城,完善了相关配套,让一些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暂时还不具备拿地条件的科创孵化类企业、独角兽企业、总部经济直接入驻,让企业投入的资金迅速转化为生产要素、从而产生效益。

引龙头、强链条、促集聚,更多的企业梦想在这里放飞。从招商项目落地到企业投产运营,经开区孜孜不倦充当“伴跑者”,持续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服务。三十年来,尤其是2021年,经开区为12家招商引资企业平整场地共计1200亩,填、挖方量约达125万立方米。累计完成约25公里110KV供电线路建设,为东方日升、隆基、福斯特新建110KV变电站3座,极大地保障企业日常用电需求。同步推进7公里道路供水、1.1公里专用排水管网、0.6公里燃气管网架设等配套项目建设。办理施工许可核发、消防审查验收、竣工验收等行政审批超1000余次。

此外,经开区积极强化建设项目质量安全指导,定期检查与专项检查双管双控,发现问题立即整改,帮助企业有效规避风险,提高建筑质量安全系数。统一规划建设开发区人才公寓、蓝白领公寓、公租房、安置房等居住设施,提升园区公共服务配套水平,免除企业后顾之忧,让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一个新的项目就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一个新的企业投产就是一股新的血液注入。经过30年的发展,经开区注册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6万户,工业企业17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196家,高新技术企业135家,外资企业50家,上市公司投资企业32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69家,百亿元工业企业4家;上市公司2家,IPO已受理1家,辅导备案3家。

30年只争朝夕

滁州经开人“优化环境、强化保障”

“创业”维艰,奋斗以成。从泥泞小道到路网纵横交错,从荒野农田到现代化园区……“有限投资,无限服务”。正是滁州经开区人日夜挥洒的汗水,无私的奉献,竭诚的服务,才换来了开发区今日骄人的成绩,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一代又一代经开人只争朝夕,笃行不怠,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

30年筚路蓝缕,滁州经开区最大的优势和法宝就是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的重要引擎,用最快速度让最好项目获得最优要素资源。

强化土地资源保障。按照“节约用地、强化服务、保障项目”的原则,积极盘活存量用地,强化用地监管,切实满足项目用地需求。分类处置“僵尸企业”,加快处置“僵尸项目”,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盘活存量用地,支持企业使用存量用地投资建设或实施技术改造,结合企业需求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加快推进“标准地”改革,加大土地报批力度,实施亩均效益评价,切实提高节约集约利用率。

强化资金保障。用好用活专项债券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加快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提升公司信用评级,扩大债券发行规模,加大直接融资比例,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能力,保障项目建设需要。组建经营性资产管理公司,促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对园区内拟上市企业开展股权或债权投资,壮大公司资产规模。

强化用工保障。坚持以产业化思维提升人力资源服务质量,成立经开区人力资源市场,引进多家人力资源公司入驻。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与本地院校签订协议,为企业定向输送、定制培养技能型人才。与外省建立劳务合作基地,年初开展“春风行动”下乡招聘活动,定期组织线上线下招聘会,建立用工周转池制度,出台留工稳产扶持政策,及时兑现补贴资金,切实解决招工用工难题。

“而立”之年的滁州经开区正值青春、风华正茂。站在建区三十周年的崭新起点上,滁州经开区将以砥砺前行不负韶华的坚定,以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身姿,全力推进园区发展提质扩量增效,为加快实现“5688”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供稿)

滁州经开区鸟瞰

惠科大楼

2022-09-27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78343.html 1 3 2022年9月27日 星期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