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15日
第A02版:综合新闻

与时代共进步 为滁州鼓与呼

——记滁州市道德模范、滁州好人、滁州日报社时政新闻部主任施璇

全媒体记者吕静远

“模范好人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将继续扎根一线,用每一篇有血肉的报道、每一次有情怀的讲述、每一注有温度的笔端,讲好滁州故事,传递滁州声音,展示滁州形象,为滁州各项事业走在前列、争创一流凝聚力量。”读完习近平总书记给黄山风景区工作人员李培生、胡晓春的重要回信,滁州市道德模范、滁州好人、滁州日报社时政新闻部主任施璇心潮澎湃,这条新闻之路,她已经走了16年,也将继续坚定地走下去,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章。

与热爱同行,用初心浇灌新闻理想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这是施璇经常挂在嘴边话。入行16年来,她跑遍了8个县(市、区)90多个乡镇街道300多个村,用脚步丈量美丽滁州的每一寸土地,用慧眼捕捉改革发展的每一次潮涌。

2015年,她参与采写的稿件《全国医改示范的“天长样本”》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并作出重要批示,天长医改备受瞩目、全国关注,该稿件同时也获得了2016年度安徽好新闻一等奖;采写的稿件多次得到市委主要负责同志批示和肯定,多次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安徽日报》等媒体刊发稿件,被授予安徽省优秀新闻工作者、滁州市先进工作者、滁州好人、滁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第七届滁州市道德模范等称号……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她用过硬的专业能力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成绩,可很少有人知道,她对新闻工作的热爱,甚至超越了生命。

那是2012年的11月1日,施璇赴南谯区施集镇采访滁菊丰产丰收景象,可途中不幸突发车祸。经查,车祸导致她颈椎骨折、头部受伤。在医院住院38天期间,她的头颈部因做牵引而无法动弹,每天24小时都只能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后脑勺长期躺压长了湿疹瘙痒难忍,脖子不能转动酸麻难耐。即便如此,她也没放弃学习,每天,她都让陪护的母亲为她一条一条读《人民日报》《安徽日报》和《滁州日报》上的稿件。出院后,她心里始终放不下热爱的新闻事业,回家休养仅1个月便不顾医生和家人劝阻,撑着虚弱的身体,戴着假发,忍着颈痛,重回记者岗位,继续奔波在采访一线。

“干记者这一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快乐,我愿意尽我所能,做新时代的记录者、见证者、讴歌者,更做一名新时代的参与者、建设者、创造者。”施璇眼含笑意,话语坚定。

与时代共进,用笔端“唱响”滁州声音

作为市委机关报的记者,除了磨炼眼力、脚力、笔力、脑力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四力”基本功,她还努力练就“口力”。从2016年开始,她连续多年被报社推荐到市直机关工委微讲团,后被吸纳为市委理论宣讲团成员,撰写制作了20多篇专题报告,深入基层单位开展宣讲近百场,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认可和好评,努力让党的政策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施璇最深的感触就是要将自己的命运与滁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运紧密相连。2020年和2022年,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她不顾危险,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宣传第一线,跑遍了全市8个县(市、区)。在定点收治医院的病房外,在定点集中隔离区的警戒线内,在全面封锁的凤阳县官塘镇官塘村口,在武汉返乡居家隔离的乡亲家门前,在支援武汉医护人员的出征现场……她用自己的脚印和身影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用手中的笔书写了大战大考下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担当。

“有幸赶上这样一个激情燃烧、干事创业的火红年代,身处滁州历史上前所未有、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无比荣光,也深感责任重大。”施璇表示,自己将继续用手中的笔为欣欣向荣的滁州鼓劲、为意气奋发的滁州人民点赞、为这个美好光明的时代呐喊,让新闻信仰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芒。

2022-09-15 ——记滁州市道德模范、滁州好人、滁州日报社时政新闻部主任施璇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77482.html 1 3 与时代共进步 为滁州鼓与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