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8月24日
第A03版:要闻

亭好滁州,文明花开溢江淮

滁州,历史悠久,山青水秀,文化底蕴深厚,千年亭城孕育了璀璨的文明。

地区生产总值连跨2000亿元、3000亿元台阶,城市综合实力提升至全国第87位、长三角第25位、全省第3位,实现了从“总量第一方阵、人均靠后”向“总量第三、人均前列”的历史性转变……过去的十年,是滁州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但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坚守怎样的精神,才能凝聚起昂扬前行的强大合力,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滁州深知,唯有以文明为帆,方能向幸福起航,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治理效能,助力城市环境面貌和群众精神风貌不断改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2018年至2020年,滁州以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全国前列的成绩,成功跻身全国文明城市,圆满实现“一举夺牌、首创全胜”目标。

跨过一山,再攀一峰。2021年,滁州市再度以全省第一、全国第六的成绩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亮眼的答卷。

一场城市综合实力的大提升,一场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一次从“文明高地”向“文明高峰”的攀登,滁州没有摁下“休止符”。

秉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宗旨,滁州聚焦巩固拓展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工作,从“争创模式”转向“巩固提升模式”,外增“颜值”、内练“气质”,奋力向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迈进。

漫步滁州,十字路口,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畅通无阻,“红马甲”温馨提醒声不断,真诚的笑容中弥漫文明的芬芳;街道、社区里,楼道整洁有序,邻里友善互助,文明之风沁人心脾;城市角落,文明实践广泛开展,为民实事惠民不断,文明种子悄然生根发芽……

一街一景,一言一行,时时处处都能让人感受到文明的力量,亭好滁州,美丽抬眼可见,幸福触手可及。

擦亮幸福底色

撑起城市“面子”,关键在于筑牢民生“里子”。文明创建,不仅要让居民“可看”,更要“可感”,还要让群众“满意”。

改造老城、治理河湖,推进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老旧小区、棚户区、农贸市场、背街小巷等改造提升,持续改善人居环境,让城市“旧貌换新颜”。

几年来,我市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超800亿元,提升社区服务用房41个,高标准改造老旧小区77个、达标提升502个;新建、改造农贸市场30个、背街小巷226条、公厕234座、社会停车场26个。

“如厕难”“停车难”“出行难”……一系列难题都得到了有效解决,群众满意度由2018年的95%上升到2021年的99.7%。

实施城市更新工程,大润发东侧道路南延工程完工后,周边环境焕然一新。“环境干净了,生活美了。”家住家园新村的市民张香勇对此点赞不已。

牢牢抓住试点机遇,推进城市更新示范区建设,让群众人居环境更舒适。

我市坚持以顶层设计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形成一批规模适宜、特色鲜明、有突出代表性的示范项目,三年内将实施社区微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6大类44个子项目。

2022年示范片区建设项目共6大类,13个项目。截至目前,竹锦佳园、馨宇家园、紫薇东村、阳光园4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施工招标已挂网;琅琊党校改造为养老设施项目、紫薇美食城改造项目、雨污分流改造项目近期启动施工图设计招标;托育机构纳入凤凰西路与新光巷交口西南地块邻里中心项目,正在履行控规公示、报批程序……

以点带面、串点成线。城市更新示范区正以街道为纽带,串联特色街道、老旧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口袋公园等空间节点,共同形成“滁州城市更新形象展示环线”,共建美丽幸福家园。

坚持创建为民利民惠民,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转化为坚持不懈的更多更大实际行动,这只是滁州文明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

从“争创模式”转向“巩固提升模式”,立足新发展阶段,2021年,我市将打造“文明滁州”列入“十四五”时期“十个滁州”建设,“创成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写入市第七次党代会工作报告,锚定了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

聚焦群众关心、基层需要、社会关注,在问题解决中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在办好实事中让群众舒心满意。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统筹海绵城市和韧性城市建设,市本级排查管网1650.3公里,城市体检工作基本完成;完成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提升28.8公里,打通各类“断头路”,畅通“微循环”;围绕“处处见绿、时时见花”目标,完成主要道路绿化提升……

规则是文明城市的“基础设施”。滁州始终坚持完善机制、深度发力、纵深推进。出台《滁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制定《市民公约》《滁州文明16条》,规范市民行为,提高市民素质;开展人居环境专项整治,实施环卫保洁一体化;建立公安、城管、道路包保单位、社区“一街四方”联勤执法等机制,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巩固拓展文明城市建设成果,不断强弱项、补短板。

谋划制定《2022年滁州市常态化文明创建提质提升工作方案》,打造“亭有礼”文明城市品牌,实施核心价值引领、城市更新升级、城市管理提标、公共秩序提效等十大行动、45个重点项目、135项重点任务,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聚焦网格管理、“两高一场”、居民小区、农贸市场、交通秩序等问题,坚持常态督查督办213批次、涉及问题6350个,问题整改率96%,群众满意度达100%。

上下同心、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各地各部门牢牢把文明创建抓在手中、扛在肩上,“一把手”主动靠前、善作善成。街道、村居整合资源,以党建带群建,合力促创建,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无私奉献,掀起新一轮文明创建工作热潮,持续擦亮城市文明底色,推动文明城市建设工作高标准、常态化,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凝聚文明力量

在滁州的大街小巷,你总能与醒目的“志愿红”不期而遇:公交站前,他们伸出友爱之手搀扶老人上下车;交通路口,他们伸出文明之手进行交通劝导;社区家园,他们伸出友善之手共建美好家园……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106万人,志愿服务组织7610个,累计志愿服务时长2100万小时,志愿服务项目正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以制度化建设为抓手,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大力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加强志愿服务阵地和队伍建设,丰富志愿服务内容,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常态长效开展。

南谯区银花西区西南角,数棵二十多年树龄的香樟树枝繁叶茂。老旧小区改造中计划将其移除,小区居民对此意见不一。银西社区发扬基层民主,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民主协商议事,得以保留。

2020年3月,为进一步激活红色细胞,银西社区在此打造“香樟树下”户外文明实践点,设置便民圆椅,不定期在樟树下开展爱心义剪、义诊、三小修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组建“醉美夕阳”文艺志愿服务队,包括黄梅戏曲、舞蹈、太极功夫扇等团体,利用“春节”“元宵”“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文艺演出。截至目前,开展志愿活动547场次,受益群众1.4万余人次。

盘活资源,让志愿服务有阵地,让文明实践触手可及。

我市坚持按照有组织、有阵地、有队伍、有平台、有机制、有项目、有成效“七有标准”,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站等现有资源,盘活纪念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资源,优化功能布局,建成135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依托居民小区搭建文明实践点1380个,市直部门与社区(村)结对共建红色纪念馆、科普教育馆等文明实践活动阵地124个。

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建志愿服务总队,县委书记以志愿服务总队长身份参加文明实践活动,在职党员志愿服务参与率达90%以上。推广天长市“网格文明实践+”经验,将1224个村(社区)统一划分为8574个网格,全市范围内组建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队伍2800余支,活跃城乡各地。

聚焦群众期盼,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系列活动和“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等3600余场次,给基层群众送去“文化大餐”。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文明实践日 快乐星期天”“周五一小时 扮靓我的家”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2.3万余场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榜样引领,见贤思齐。我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擦亮道德品牌,放大好人效应,在全社会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构筑崇德向善道德高地。

注重借助群众的力量,畅通基层推选、评议渠道,深入发掘典型。截至目前,评选产生市级以上道德模范157人,其中7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9人获评安徽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推选身边好人1396人,其中96人获评“中国好人”、152人获评“安徽好人”。

在《滁州日报》等媒体常态开设“德耀皖东”“榜样”等专题专栏,先后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宣讲和故事汇巡演宣传200余场,累计受众15000余人,推动学习宣传进机关、进学校等“七进”,实现传统媒体、新媒体、社会媒介宣传全覆盖,新创作了微电影《种子》、情景剧《热血写芳华》、黄梅戏《 “雷锋的哥”方怀成》等文艺作品20余部。

培育与挖掘并重、宣传与推广并举,不断放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让学好人、做好人、颂好人成为群众道德坐标,引领城乡文明风尚。

创城不易,守护更难。从“一处美”到“一片美”、从“环境美”到“生活美”、从“外在美”到“内涵美”、从“文明城市”到“城市文明”,全民、全员、全城聚力的“大合唱”,正让“文明滁州”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更有内涵,经得起俯瞰、耐得住细看。

2022-08-24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75965.html 1 3 亭好滁州,文明花开溢江淮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