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记者胡 旭
时间,是奋进者的节拍。蓝图,是前行者的号角。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先后来到阜阳、马鞍山、合肥等地,深入防汛救灾一线、农村、企业、革命纪念馆等,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等进行调研。他强调,要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这是总书记交给安徽的重大任务,是安徽的时代使命,更是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擘画的美好蓝图。
省委书记郑栅洁要求,要把全面强化“两个坚持”、全力实现“两个更大”作为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安徽见行动”。
两年来,特别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不断推动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安徽落地生根。
响应号令步履铿锵。
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努力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区。安徽正在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地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腹地和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落实部署扎实有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实抓牢发展第一要务。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经济总量持续壮大,质量效率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省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台阶,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万亿元,实现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美好安徽建设不断取得更大进展。
勇毅行动成效彰显。
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指示要求,扎实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省级政府透明度全国第三,省级行政权力事项全国最少,市场主体日均新增3000多户。发展环境的变革提升,激发起源自广大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不竭发展动力活力。
今年8月中旬,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新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到任不久便到访安徽。“安徽营商环境好,产业配套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是投资兴业的沃土。”他说。
“我国中西部地区,比如安徽等省份已经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这不仅有利于优化我国生产力空间布局,更有助于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曹茜芮说。
树立忠诚尽职、奋勇争先工作导向,以崇尚实干全力实现“两个更大”
在合肥,安徽中科皖能科技有限公司急需的5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化厂房有了着落。在黄山,中创精密制造有限公司装配生产线40人用工缺口在当地组织的专场招聘会上一次性招满。在蚌埠,创设于深圳的仙芈智造公司投资建设新型智能功率模组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当地很多干部在产业发展方面有很高的专业化水平,工作起来比创业者还要勤奋,这让我们十分感动。”该公司负责人黄明乐说。
“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总书记考察安徽时作出重要指示。
疫情冲击之下,企业难点堵点多,最需要提振预期和信心。今年以来,全省开展多轮“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稳经济”现场集中办公,面对面收集难题,点对点惠企纾困。
企业的信心和预期得到实实在在的提振和改善。“省市领导有信心,我们更应该有信心,一定能渡过难关。”一位企业家说。
崇尚实干,才能全力实现“两个更大”。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省委旗帜鲜明树立忠诚尽职、奋勇争先的工作导向,推动全省上下形成比服务、讲奉献、重实干的浓厚氛围。
以实干锤炼绝对忠诚。把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作为根本要求,出台加强新一届省委班子政治建设的决定,进一步增强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的自觉性坚定性。出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的决定,建立贯彻落实任务清单,定期向党中央报告贯彻落实情况,充分体现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坚定立场。
以实干砥砺勇毅攻坚。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打赢突发疫情防控攻坚战,坚决守住疫情不发生规模性反弹底线。立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最大省情”,谋划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暖民心行动等真招实措,奔着问题去,抓在关键处,激发起全省拉高标杆、勇争上游的前进动力。
以实干淬炼务实作风。扎实推进“一改两为五做到”,扎实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稳经济”现场集中办公,上半年,全省各级领导共收集各类问题3.7万个、解决率达95%。每季度初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开工,每个季度末召开市委书记、市长季度工作会,构建闭环式工作推进、调度、督查机制。出台进一步改进作风、创建一流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提质扩量增效等“三项政策”,打出改进作风、惠企利民、稳住经济的政策“组合拳”。建立比学赶超制度,激励全省上下学先进、找差距,竞相发展、争先进位。
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跻身全国十强,增速居长三角首位。三季度初,全省集中开工重大项目942个、总投资6675亿元。
下好创新“先手棋”,提高经济发展“含绿量”,做大做好共同富裕“蛋糕”,以高质量发展全力实现“两个更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科技创新是“栽树工程”。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并驱,经济强的创新安徽锻造强劲引擎。
8月中旬,合肥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产生45.22万高斯稳态磁场,打破由美国保持23年的世界纪录。这一达到地磁场90多万倍的强磁场环境,有利于科学家们发现物质新现象、探索物质新规律,开展诸多交叉学科的前沿研究,产生更多科研成果,孕育新兴产业萌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科学装置是推动重大科学发现的利器,也是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的重要科技基础设施。安徽共布局建设了12个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等3个大科学装置已经建成,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2个装置在建,成为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重要支撑。
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首个国家实验室落地安徽。祖冲之号、九章、“人造太阳”、海丝一号等国之重器相继问世。全超导托卡马克运行再创世界纪录,全球最紧凑型质子刀治疗系统研制成功,动态存储芯片实现量产。
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体系,走宽“科创+产业”路子,产业创新挺起强省脊梁。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服务业锻长补短全面推进。十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均超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一倍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94.1%,集成电路增长50.8%,移动通信手机增长34.9%。海螺集团拥抱数字化转型,企业效益居世界同行业首位,去年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315位。
为创新团队赋能,向市场主体赋权,制度创新打造要素集聚的“强磁场”。健全首席科学家、经费包干制、编制周转池、科技大市场、“沿途下蛋”等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全省平均每天新增近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全省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718户,为2012年以来最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促进高质量发展。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针对欠发达地区出台实施更精准的举措,推动这些地区跟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步伐。要把防止因疫因灾致贫返贫摆在突出位置。要谋划建设一批基础性、枢纽性的重大项目。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最大的势能转化为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动能,多点突破、多极支撑,格局新的共进安徽焕发新的生机。
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不断落地落实、释放红利。我省牵头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和G60科创走廊5个产业联盟。把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作为一体化发展重要目标,沪苏浙结对帮扶城市在皖北在建亿元以上项目147个、累计投资621亿元,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快速起步。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启动,首批18个省际合作园区与沪苏浙深入开展对口合作。推进120项政务服务长三角“一网通办”,与上海合作共建国家儿童医疗中心、创伤区域医疗中心。
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进。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成为全国基本消除返贫致贫风险的4个省份之一。乡村振兴开局良好,2021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1.42万亿元,同比增长9.0%。今年夏粮产量居全国第3位,增量居第2位。习近平总书记给种粮大户的重要回信进一步激励全省上下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全省各区域板块基础设施、城镇布局、产业分工、公共服务联动协同水平不断提高。皖北六市的生产总值均超千亿元。城镇人口比重增幅居长三角地区首位。新型城镇化拉动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步提升了社会文明程度和治理水平。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的重要回信,进一步激励广大江淮儿女积极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一批基础性、枢纽性重大项目加快落地。高铁营运里程居全国前列,高速公路从“县县通”加快迈向“县城通”,引江济淮工程即将通水。上半年,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2.6%。基础设施立体组网、互联互通,有力支撑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全省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优的美丽安徽增进绿色福祉。
从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长江经济带警示片反馈问题整改。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启动。联合打造长三角生态屏障,长江安徽段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去年提高到92.7%,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干净水。
扎实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投资近60亿元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年净化巢湖水体能力达2亿吨,沿岸有记录的鸟类由2019年的108种升至303种,把巢湖打造成合肥最好名片取得扎实进展。长江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全线推进,沿江产业布局和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马鞍山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已经达到35.9%,有效支撑该市建设长三角“白菜心”。全省域加快构建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和皖南、皖西生态屏障。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速实施。
协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带来了生态环境质量的明显改善。野生江豚再现皖江,东方白鹳重现巢湖,扬子鳄放归自然,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正在实现。2021年,全省细颗粒物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等指标均创最好纪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依靠改革破除发展瓶颈、汇聚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
以把人民群众呼声、市场主体需求作为第一信号,以改革增动力、以开放聚资源,活力足的开放安徽涌动发展热潮。
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扎实推动国企三项制度、“放管服”和优化营商环境、亩均论英雄、园区标准地、小田并大田等改革落地,增添了发展动力。农村“三变”、县域医共体、城市生命线等具有首创性的改革,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安全感。
提升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更加充分发挥了改革先导性作用。市场主体数量居全国第九位,民营企业上台阶行动计划实施,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0%。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以“金牌服务”拼出“项目速度”,比亚迪项目落户合肥,从签约到开工用时42天、从开工到整车下线用时10个月。2021年,共签约、开工、投产十大新兴产业项目3493个,总投资2.4万亿元。
开放型经济格局持续扩展,与全球97%的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往来。安徽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扎实推进,上半年新增注册企业7674家、同比增长45.5%。开放大平台功能提升,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链接全球,上半年综保区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8.6%。开放大通道四通八达,7月份合肥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创历史新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出台更多援企、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支持性措施,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受灾群众等重点人群就业工作。
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好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让党委、政府“干的事”更加精准对接群众“盼的事”,百姓富的幸福安徽筑牢民生之基。
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之源。突出就业这个最大民生,多措并举援企稳岗,加快构建社区“三公里就业圈”。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5.5万人,超过序时进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持续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全覆盖,义务教育均衡水平持续提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加快建设,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断扩充。投入200亿元实施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供养标准持续提升,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普遍上调。
以“小切口”保障改善大民生,集中拿出150亿元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提供各类就业岗位55万个,将15项口腔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开展菜市集中整治和改造提升,解决部分菜市“臭烘烘、湿漉漉、黑乎乎、乱糟糟”等问题。推进便民停车行动,到2025年新增城市停车泊位183万个以上。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回应群众期待,同步构建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把好事持续办下去,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用心用情用力为民排忧解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一线、向群众身边延伸,以践行宗旨全力实现“两个更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我们党始终为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就能无往而不胜。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践行党的宗旨,树牢群众观点,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一线、向群众身边延伸,实现正气充盈、政治清明。
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全省各地各部门深学笃行。
省级领导干部带头赴各地开展大接访,从住房拆迁安置到教师工资待遇,从政府拖欠企业赔偿款到个人低保办理,群众各类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接访后很快得到了落实。构建“党建+信访”工作体系,严格落实五级接访机制,出台《省级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阅批群众来信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对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的职责、流程、频次等均予以明确,清单化、闭环式抓好信访事项落地落实,将“接访不走过场,写信真管用”固化为制度性安排。
2021年,全省市县党政领导接访17724人次,接待群众 22187批46515人次,化解信访问题13631件,做到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成为“民心工程”。当年全省信访总量同比下降7.9%,其中来访批数和人次分别下降7.9%和5.7%,网上信访下降13.1%,获得全国信访工作考核“优秀”等次。
坚定站稳人民立场,着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对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不力、损害群众利益、百般刁难企业的干部严厉查处、严肃问责。推动形成比服务、讲奉献、重实干浓厚氛围,以钉钉子精神抓紧抓细抓实,确保实现干部改作风、民生有改善、企业得实惠、发展上台阶。
强化党中央惠民利民、安民富民各项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集中整治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强化监督约束基层小微权力,大力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
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紧盯重点人、重点岗位、重点领域,建立腐败预警惩治联动机制,大力惩治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抓住关键少数、关键权力,严肃制度执行刚性,强化权力监督全覆盖。坚决以“零容忍”态度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省委书记郑栅洁指出,群众和企业,关系民生、关系发展,这是根本宗旨和第一要务。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有“干在实处”的韧劲、“将心比心”的态度,用干部的真心换取群众的安心,用干部的操心提振企业的信心。
今天的安徽,政治环境不断改善,经济环境稳中向好,社会环境安定有序。让我们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引领下,扎扎实实办好安徽的事,创造让总书记和党中央放心、让全省人民满意的一流业绩,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