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1日
第A05版:民生·要闻

百万公里幸福路

全媒体记者包增光 通讯员潘家武

“幸福有多长?对我来说,至少有个100万公里吧!”

22年来,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驾驶员汪永丽的双手没有离开过公交车的方向盘。这7000多个日日夜夜来来回回73000多趟、安全行车100多万公里,是她最幸福的经历。为幸福加码的,是亲眼目睹、亲身经历家乡翻天覆地的成长——城市体格由小变大、面貌由朴实变繁华,生活在这里的市民素养越来越高、笑脸越来越多……

“当时就觉得开车有意思。”2000年2月,22岁的汪永丽因为“爱好”,应聘走入市公交公司,坐上4路公交车的驾驶座。“当时4路车是6米中巴车,跑‘火车站-梅卜’线路。”汪永丽记忆犹新,“城市范围很小,公交车出了花园路就到了乡下,到处是朴素的村庄和低矮的房屋。路很窄,两辆公交车会车时,有时还需要停下一辆来避让。”

如今坐在清凉的空调新能源车里,“头顶毛巾和满腿痱子”的难忘经历至今仍印在汪永丽的记忆深处。老公交车没有空调,发动机就在驾驶室右腿边。酷暑时节,汪永丽只能用毛巾浸水盖在头上降温,但右腿因为紧挨发动机,每年都会起痱子又疼又痒。“从6米中巴车到10.5米大客车,从柴油车到纯电动车,从人工调度到GPS智能调度,这样的变化对当时来说简直难以想象。”汪永丽兴奋地告诉记者。

公交车轮的飞速旋转,拉动着城市年轮的滚滚向前,不知不觉迈入新时代。汪永丽驾驶着公交车一路走来,一路欣赏窗外的“风景”。20多年弹指一挥间,一座崭新的滁城不知不觉挺立在眼前,让汪永丽这名老滁州人连呼“吃惊”。

汪永丽说,刚上班时觉得当时滁城的标志性建筑“很多、很漂亮”,比如邮电大楼、高杆灯、“老鹰翅膀”等。可到后来,随着城市的持续发展,滁城不经意间已经换了模样,很多像“艺术品”一样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如拱极门、图书馆、奥体中心等,甚至一些匠心独具的居民小区,都让之前的“标志性建筑”相形见绌。当下的滁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道路四通八达、公园遍地开花,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节节高。

与车外风景同步,车内“风景”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汪永丽回忆,在她上班之初,不少乘客大包小包堆满车厢,抢占座位、大声喧哗、随意抽烟、随地吐痰者很多,车内空气污浊不堪;如今,乘客的文明素养明显提升,大家都知道排队上车、低声交谈、垃圾入桶、礼让座位等。“尤其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作为城市‘流动名片’的公交车,‘风景线’的作用越来越大。”汪永丽骄傲地说。

为了能够与这道美丽的“风景线”相匹配,汪永丽不遗余力地提升自己的驾驶技能和个人素养。她始终把驾驶安全放在第一位,时刻绷紧安全行车这根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为给乘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乘车环境,不论春夏秋冬,她每天提前30分钟到岗,仔细做好车况检查和卫生清洁,车上常年备有创可贴、风油精、针线包等。对待乘客,她坚持笑脸相迎、文明用语,让大家倍感亲切和温馨,和不少老乘客成为朋友。

也正是因为这份辛苦付出和持之以恒,汪永丽多次获得市“微笑服务之星”、省“微笑服务 温馨交通”文明服务之星、“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

“2000年,公司有8名女驾驶员,她们陆续离开只剩我1人;我培养的10多个徒弟,还有一半留在公交岗位上。”汪永丽告诉记者,公交车司机很辛苦,也无法很好地照顾家庭,但她依旧愿意付出满腔热情,坚守在公交司机的岗位上,努力为乘客带来更好的乘车体验,也继续静守着生活的美好、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2022-07-21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73451.html 1 3 百万公里幸福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