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0日
第A03版:副刊

万寿街逢集印象

□朱元林

现今的逢集已不复过去的样貌了。上世纪中叶,天长万寿小街逢集的情形在我的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

万寿街南北走向。街不长,住着三四十户人家。户数虽少,但小街居民从事的行当并不少。有打铁的、开染坊的、理发的、弹棉花的、打烧饼榨油条卖麻花的,有药店诊所、商店、饭店等不一而足。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街也是万寿公社所在地,公社的办公室原是北头邱姓地主家的宅院。我家住在街中央。

那时街面上家家门面房都有门板,逢集时,摊主用两条条凳铺上两三片门板,摆上货物就可以经营了。除了摊位,还有前来赶集的银匠、牙医,卖老鼠药的、卖鱼卖肉的、卖土特产的、卖竹编的……总之一到逢集,小街便热闹非凡。

有一些小贩从街南到街北来回走动,沿街叫卖。一个家住天长城洼子街每次逢集必到的卢老大,身挎竹篮,篮中放生姜和一杆秤,囊个鼻子叫“醒(生)姜,醒(生)姜”,称姜时,秤杆翘得高高的,买卖双方皆大欢喜,顺利成交。还有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妇,男的卖瓦罐,女的卖洋红网子。男的在我家门左边把瓦罐依次摆开,不久便围来一群赶集的人,挑挑拣拣,用指甲敲瓦罐,如果瓦罐发出悠扬清亮的声音,便决定买了,如果有破裂声,则换一个敲敲,直到满意为止。女的腆着肚子,走起路来像推着小车。她一边走一边叫着“洋红网子”,同时还用勺子敲着装洋红的小木箱。有人买洋红,她便小心翼翼地用一个小勺挑一点点用纸包好给买家,交易后,继续沿街叫卖。

我家的西边,有一个豆腐坊,主人叫魏金保。手工制作的豆腐香且口感好,供不应求。街上有一批淘气的小孩,经常聚集在他家门口,大声叫道:“初五,十五,二十五,魏金保家磨豆腐。赚钱蚀本不在乎,落点黄汤洗屁股。”主人呵斥,小孩便作鸟兽散。

逢集小街很拥挤,行人挤至北头,便听到“咚咚咚”的鼓声,那是潘瞎子说书了。潘瞎子周围挤了很多人,津津有味地听他说书。那时没有电视,听书是很好的娱乐。潘瞎子说的是瓦岗寨起义的故事。只见他连说带唱,加以动作,绘声绘色,说到紧要处,便搁下鼓槌道:“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这是要收钱了,大家正听上瘾,只有纷纷掏钱,让潘瞎子继续说。有时说着说着,潘瞎子对听众说:“对不起,我要把萝卜田里的水放了。”这时便引来一阵哄笑声。

街南头也很热闹,有一个卖药草膏的,地上铺一块布,摆上药草膏。为了招揽生意,他一边拉着手风琴,一边唱着小调,夸他的药草膏。他唱着唱着便围了很多人,纷纷买他的药草膏。

我父亲在街上开了药房,取名“仁寿堂”,门面三间。公私合营前,逢集时,各处医生汇集仁寿堂。王桥医生陈让人高马大,骑着骡子来了,未见其人,先闻骡铃声。金湖闽桥的名医徐则先来了,他来时,我家专辟一间房作为徐先生的诊室,诊室里坐满了前来就诊的患者。还有本地土医生叫王半仙的也来了,他专治疔疮痈之类的疾病,还用铁针给病人动手术。逢集这一天,药柜上生易繁忙。我父亲不停地给病家抓药,我母亲则买菜做饭,招待各路医生。

上世纪中叶的小街逢集,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但我记忆依然清晰,恍如昨日。那时逢集,反映了农耕时代的特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过去的农村集市一去不复返了。

2022-07-20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73389.html 1 3 万寿街逢集印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