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王 琼 通讯员吕 华
仲夏时节,皖东大地满目葱茏,生机勃勃。早上6点,习惯早起的来安县水口镇拥巷村村民王道平来到自家的农田前查看土壤墒情、水稻长势,“一旦田间缺水,这一季的收成就泡汤了,幸好水口镇连续四五十天从长江引水为农田灌溉,才解了燃眉之急,不出意外,今年还是个丰收年。”看见水稻田里缺水,王道平立刻打开水泵抽水灌溉。
早上8点,从拥巷村村委会广播站刚刚播完全员核酸检测的广播通知后,27岁的“村两委”成员王昌也来到田间看看水泵抽水情况,“水是农业的命脉,只有充足的灌溉用水,才能保证粮食丰产、农民丰收。”
这是一对扎根农村、潜心种粮的父与子。因为骨子里对土地的眷恋,父亲王道平坚定乡村振兴信心,把双脚扎进农村的沃土里奋斗着;因为血液里对家乡的热爱,儿子王昌义无反顾返乡,在农村的舞台上书写不一样的青春答卷,共同追逐着现代“禾田梦”。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50岁的王道平骨子里一直有着现代农业的梦想。在这个信念的驱使下,他于2013年毅然放弃城里优越的工作选择返乡,和亲朋好友流转了1680多亩土地开始从事传统粮食种植。
没有农业机械化、没有大胆创新,就没办法走上现代农业的道路。其实,王道平追逐现代农业的道路并不平坦,很多人起初并不看好他,认为他会血本无归。但是在他眼里,只要路子对了,再苦再难也会走到底。在县、镇农业农村部门的帮助下,他积极参与到各类农技培训班中,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机械种植粮食、改善种植结构,并于2016年3月成立了锦源农机专业合作社。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第一台收割机到130余台套农机,在他的带动下,如今的合作社成员达56人,拥有了从耕、种、管、收一条龙服务的收割机、旋耕机、育秧流水线、植保机械等各类农机,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机专业社。2019、2020年分别获得县、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去年服务农户200多户,作业面积2.6万亩,作业收入近170万元。
泥土清新、虫鸣四起、稻谷飘香……这是“95后”王昌孩提时代最美好的回忆,大学毕业后,在外尝试过各种工作,但是心里依然惦记着家乡。2018年,王昌带着妻子返乡,参加了“村两委”选举,成功当选村党支部委员。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父亲的不懈努力下,王昌返乡时农业机械化在当地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尽管所学并非农业专业,但是勤奋好学的王昌用最短的时间了解掌握了农业机械化服务的技术,并和父亲从2019年起开始试水全程农业机械化服务。
“全程农机社会化服务就是实行耕种管收一条龙服务,农户只需支付服务费,其余的从种到卖我们全流程负责。”王昌表示,此模式一经推出,就得到政府、种粮大户、合作社和农民的欢迎,既保证了粮食的抢收、抢种,又确保了粮食的丰产丰收,而且精准用肥用药大大提高了粮食的安全性。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禾下乘凉梦”在中国已经实现。而王道平父子俩的现代“禾田梦”一直在路上。
“要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证粮食安全,一是要建设高标准农田,二是要实现农业机械化,三是要高技术农业人才。”王道平告诉记者,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前提基础,推进农业机械化是重要手段,培养高技术农业人才是根本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农业梦。
“这远远不够,我理解的现代农业是‘一键式’的。”王昌认为,农业现代化应该从育秧开始到收割结束,除了特殊需要外,绝大多数环节都可以直接通过手机、电脑按键“一键式”实现。
有了梦想,就有了目标和方向,就有了动力和希望。“创业无须去远方,家乡也是好地方。”王昌坚定地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必须依靠新一代年轻人。他时常在自己的抖音公众号、微信朋友圈、拥巷村党员干部群等不同的新型社交媒体上发出呼吁,希望外出务工的青年人、有创业干事梦想的大学生返乡,在农村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才华、大显身手,共同绘就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