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06日
第A03版:副刊

麦收现代化

□沈正武

芒种节气已到,起早驱车津里乡下,看看妹妹家午收夏种进度。一到实地得知,不仅85亩地麦子收割结束,小麦已经卖给粮库,夏粮已种50亩旱稻、30多亩玉米。收清卖尽再种上,闪电式的收割播种全是现代科技普及的效果,这速度让人喜心愉悦,难怪中央一套新闻联播报道安徽小麦收割已过八成。

回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清楚地记得,父母亲忙着抢收小麦要几十天,艰辛苦熬,忍饥受饿,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超强度付出,想起来就是一段心酸往事。

那个年代,土地贫瘠,田块缺肥,种子退化,广种薄收的午季让生产队社员熬过春荒,更是急不可待,吃不饱肚子的大锅饭年代,早对午收小麦渴望已久。

扳着手指数日子,进入小满季节左右,也真是天地争气,算大自然给力,经常会是热乎乎地西南风吹着麦穗金闪发光,火红大太阳照耀麦粒更加饱满。仿佛催促麦子早日成熟,高矮不齐、大小不一的麦穗在风的涌动下不停地摇晃,大田小畦连成金黄色的海洋。

为了抢收,麦子八九成熟便开始收割,父母亲常说:“黄金落地,老少弯腰。”生产队时期、大锅饭年代,动员一切可用的力量,只要能拿起刀的社员,全部要求下地。

埂下轻柔嫩绿的秧苗,坡上耀眼发光的麦浪,万里无云的早晨无风静浪,俊俏的山川沟壑不断传来“布谷、布谷”的鸟鸣,声音和谐可亲,鸟鸣准时无误。

原始滞后的收割方式,繁琐重复的脱粒做法,笨拙简陋的劳动工具,只能延长加大劳动人民的劳动强度。当时的实际现状,95%以上的生产队连平板车皆不具备,抢收需要收割、打捆、肩挑、堆垛、脱粒、晾晒、进仓。最强悍的劳动力一人一整天只能割麦一亩地,几十天的割麦,到后来麦子成熟均枯萎,掉麦穗,无法打捆,中午时分手碰桔梗麦子落粒,直接减少收成。

转运更是艰辛,肩挑人抬运送至土场上,再由能人高手整齐有序地叠加互扣,上下错落,顶部两面顺畅,形成雨水快流,如遇梅雨连绵,苗青麦绿布满堆顶,苗长高度足有20公分以上,人人见状苦不堪言。

抢收午季难度最大的是脱粒,缓慢笨拙的操作,简陋落后的劳动工具,加之沿用千年以上的青石器石磙,火燃眉头的时节,蜗牛挪动般的脱粒方式,让所有人心急如焚。

脱粒的日子里,每天亲历母亲和七八位青壮劳动力,头顶朝霞将成捆麦个拆散,一把把地将麦穗向上抖动得松散有序,鳞次栉比地顺向摆布,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积累。麦穗向上方便石磙碾压。看母亲在火红太阳下苦煎慢熬,烤糊脊背的汗浸热燥,喉咙出火样的灼热,还要发出嘶哑的打场“号子”。一圈一圈地循序渐进,一遍一遍地走前退后,一次一次地重复碾压,从何处起步,又从哪里外扩,场方地圆,天旋地转,上有大太阳加温,下有滚热发烫的麦桔梗,正午时分,连水牛都伸长舌头呼吸。

脱粒场上,母亲靠耐力去承受,用毅力来支撑,拿汗水顶熬煎。拖着沉重的双腿,环绕着周长不足百米圆圈,真是“步履千足回原地,绕行万米圆圈内。”下午,要将数千公斤麦桔抖落叉走上堆,留下麦与糠,仍要靠独特技巧、绝妙手法,利用风的作用,依牛顿重量原理,成功将麦粒从糠中脱颖而出。然后经过晴好天气晒干扬净,放进粮折子圈起来存放。

第一交脱粒主要是为了抢时间,防梅雨,仍有一二成以上粒没有脱净。脱粒第二交要比第一交难度更大,千丝万缕的麦秸缠绕,即使让强壮如牛的劳力出手,仍然会是大汗淋漓。利用土场税粒,下一次雨就要压碾一次场面。从割麦到第二交打场结束,一般的生产队都要40到60天时间。

这种石器时代的打场脱粒方式,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逐渐被淘汰。现在的收割可以用“飞速”来形容,造型美观、新颖别致、轻便灵巧、快捷高效的收割机,在一望无边的麦田里欢笑奔跑,“低吟慢唱”,精准收割,神奇快速地向前滚动,满腹大仓能装2000公斤麦粒,随之粉碎吐出秸梗,让糟粕还田,增加土壤有机成份,起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作用。

再过若干年,小麦收割机可能比现在更加先进,收、脱、种一体化有望成为现实。

2022-07-06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72447.html 1 3 麦收现代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