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15日
第A03版:副刊

笔耕不辍 情怀不老

□汪启湖

差不多每天都能接到夏锡生老先生的电话,听他讲去了什么地方、有了什么想法、写了什么文章,一个九十三岁的老人,思想不止,笔耕不辍,情怀不老,令人可敬可佩。

去年春日,与老人家闲谈,他拿出第32本著作《桑榆剩墨》,对我说:“我打算把有关天长人文、历史的旧作,加上近年来写的新篇,汇成一本集子,就叫《千秋逸事》。你看书名中的‘逸’字,用车字旁的‘轶’还是走字底的‘逸’?”我思索片刻,回答道:“两字相通,两个词的意思都是指世人不知道的史事,或是别人闻所未闻的事。但‘逸’字给人安闲逸乐、超凡脱俗之感,用此是否更好?”他说:“那就这样定,这本书由你担任责任编辑。原计划作为最后一本书的《浮生旧梦》暂先放下。”我欣然应允。没过几天,老人家自己编列了一个目录,把全书分为“风云、风范、风韵、风景、风情”五个篇章。

按照他的思路,风云篇应该收纳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事件;风范篇侧重与他交往、共事过的德高望重的领导、前辈;风韵篇则是介绍天长古往今来有个性、有特色的人物及其故事;风景篇是描写天长城乡风貌及作者所到之处的游记;风情篇更多的是天长的风俗民情、个人的生命感悟。

说是责任编辑,其实就是给老人家当好助手、好秘书,无非是两项工作:一是把所有文章围绕书名、按照目录进行筛选、调整,让编排更合理,文章更有可读性。二是认真校对每篇文章,特别是引用的一些典故要核实,不合时宜的内容要适当删改,让文字更纯净。

每天上班扒着电脑,颈椎、腰椎毛病严重,说实话,下了班哪想读书看报。无奈任务在身,闲暇之时不得不安下身子、静下心来,一篇一篇地读、逐字逐句地过。好在有互联网这个好帮手、好老师,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前后三校其稿,但错漏之处在所难免。

编辑校对的过程是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书中很多篇目我早已读过,如《在那年那月里》《我与方毅三次见面》等,每次读来津津有味,没有厌倦之感,从中了解历史,感悟人生。《我家院里的小黄鹂》《小巷春秋》《擦干邻女泪》等富有生活情趣,写得真实感人。更难能可贵的是,夏老的新作关注到当下的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时代主题,如《长山避暑记》《被河涧环绕的一个小村》。全书以一个过来人的眼光、一个亲历者的视角讲述天长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物、历史、文化、风情,告诉后人不忘根本,不忘初心。正如作者多年来一直所说的“我以我笔写我心”,“我把这些亲历、亲见、亲闻而又确实不平凡的人和事如实地记录下来,透过一个平凡人的人生经历折射出不平凡的伟大时代,使读我作品的人对那段历史增进一些了解,也许对社会不无助益。”这就是一个老革命、老前辈的家国情怀。

“这个老人家真不简单!”我想,这是很多人读过本书后的共情共鸣。我想,这不仅是“思想不止,笔耕不辍,情怀不老”,还要加上一句“生命不朽”!

前几天,夏老跟我说:“到了这把年纪,也写不出什么东西来了。我那最后一本书《浮生旧梦》,你要抓紧帮我看看。”我说:“好的。以你这样的状态,《浮生旧梦》肯定不是最后一本书。”

2022-06-15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70453.html 1 3 笔耕不辍 情怀不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