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谦
克服传统积弊,重塑美好教育,需转变观念,改变教师不当的角色扮演。如果我们抛去老旧观念,以恰当的新形象出镜,就能展现新时代教师的气质、内涵和风采,为教育带来阵阵清风。
不当园丁当农夫
长期以来,“园丁”一词被我们普遍用作辛勤劳作教师的别称。粗看没问题,细思斟酌,此喻并不妥帖。
园丁是按照自己的要求,修剪枝叶,攀扎枝条,甚至使用化肥、农药、激素等强行控制并改变植物生长的。“斧劈”、“刀砍”、“铅丝绑”等园林手段,捏出了龚自珍笔下扭曲的“病梅”。封建礼教下强行裹足女性,便是“园丁”作派。
“园丁”的强迫与禁锢,与顺应孩子天性、促进自由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不符,与启发、引导、点拨、熏陶等浸润式科学教育方法相悖。
教师应该像农夫。农夫是疏松土壤、涵养水源、培壮根系的,是灌溉施肥、扶枝疏叶、捕虫锄草的。孩子的成长是一个缓慢甚至反复的过程,有时候,不听话、顶撞、叛逆等成为必然。这既有外部因素影响,也是内在规律的呈现。教师要像农夫,顺应人的天性,极力帮扶学生,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轻柔舒缓中进行,在满怀期待中守候。不越俎代庖,不蛮横动粗,不急功近利。
不做园丁做农夫,能尊重学生主体,构筑和谐生态,重塑教育美景。
不做法官做律师
教师在学生管理中的“法官”角色,一直被奉为正统圭臬。判断是非,裁决对错,冰冷而生硬的“法官教师”,无意中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现实中我们看到,对学生的些许问题,很多老师会上纲上线,拿纲纪和规则说事,死板教条,很少给予学生申辩说话的机会,让学生很是委屈、受伤。教师的法官意识越强,越不受学生待见。
做孩子的“律师”,意味着站在孩子的一边,竭力维护、捍卫孩子,保护他们的利益。教师不能垫高自己,俯视学生,而应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尽可能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以“律师”服务“当事人”之法,提出合理建议,给予恰当指导,强调注意事项。
除了捍卫孩子的权益,更要捍卫孩子的天性——寻孩子身上“真、善、美”的根芽,给予阳光雨露,关怀呵护,让其自然绽放,舒展生命之美。
不做“法官”做“律师”,让我们增强平等意识、服务理念,成为学生的贴心人。因为不是以惩戒为目的,不会引起学生的对立和反抗,而会让孩子感受教育的温暖,教师的可亲,能够有效防止逆反,避免成为“叛逆者”。
不做法官做律师,能拉近距离,赢得信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不当蜡烛当火柴
多年来,有人以蜡烛自喻,认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教育者的情操与美德。实际上,这既非教育者心境的全部写照,也无意透出一丝虚弱;这种自我牺牲式教育,也容易伴随着干涉、控制和强迫,不免有破釜沉舟之嫌。
孩子心中都有待燃之火,潜在无限的能量。教育者要做一根火柴,激发学习的动机和热情,点燃孩子的智慧火焰。当学生潜能被激发,充满乐趣地学习时,无论环境多么困苦,都会感到快乐,不为艰难左右。教育大腕们,无不善于点燃智慧之火,是激发孩子的“明师”和高人。
教育者,不该以化为灰烬为代价,而应潇洒地仰望星空,愉快工作。把自己看作火柴而非蜡烛,会让我们打破虚弱感,跳出颓丧情绪,凸显阳光性格,进而自强自信,传递快乐,尊重多元选择,释放学生潜能。
不当蜡烛当火柴,能营造轻松氛围,快乐场景,既成就学生,也丰盈教师。
变陪跑者为啦啦队
孩子需要陪伴,但我们无法永远陪伴孩子。教师最好的选择是站在看台上,为孩子助威、呐喊,起到啦啦队的作用。
现实中,无数父母在“陪跑”——陪读,陪学,陪做作业,考上大学了陪孩子去报到,甚至去学校为孩子洗衣服……我们可以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但这陪伴,慢慢变成了包办,变成了越俎代庖。孩子失去了自主独立的成长机会。
人的成长过程,必须经受孤独考验,只有在踽踽独行中才能让灵魂变得坚强而独立。哲学家说,人在孤独的时候,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世界三大宗教的创立,都是在孤独状态下形成的——孤独是精神创造的必要条件。心理学认为,人的孤独与独处,是进行内在的整合,升华感悟力。
当然,孩子前行中会遇到风浪和挫折,会经历艰难和磨砺,可能有畏惧、迷失、颓丧。我们要提供帮扶,出谋划策,为之加油、助威、呐喊,成为孩子前行途中忠实的喝彩者。
少陪跑多喝彩,使孩子独立而坚强,能潇洒面对当下,从容赢得未来!
(作者单位:滁州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