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6日
第A05版:来安新闻

奏响特色产业春耕“交响曲”

本报讯 当下正是春耕春种的关键时期,三城镇处处呈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广大农民积极开展春耕生产工作,在确保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努力推动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稳步增收。

“水上”春耕美如画。三城镇沈圩村的百亩“渔藕共作”基地里,十来名工人分工不同,有序忙碌,或是筛拣藕种,或是拖运藕种,又或是娴熟栽种,一个个忙碌的身影绘就了一幅和谐的“水上春耕图”。今年62岁的老张,是一名职业栽藕人,每年的这个时节他都会在各个塘口进行藕种栽植工作,像他这样熟练的工人,一天的工资是200元。

近年来,三城镇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头调结构作用,不断盘活村土地资源,优化种植结构,提高产出效益,在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动下,通过土地流转、反租倒包等模式,种植莲藕数千亩,率先试验“渔藕共作”模式,套养草鱼、鲢鱼的收益也是十分可观,年产值1000多万元,带动200余名富余劳动力就业。

农机助力“加速度”。趁着晴好天气,天涧村种植大户刘开俊的承包地里,旋耕机、覆膜、施肥一体机来回穿梭。施肥机在未进行旋耕的地里来回洒着肥料,旋耕机耕耘碎土,覆膜、施肥一体机在喷洒肥料的同时对地垄进行覆膜,两台机器的有序配合下,一天可完成20亩土地的覆膜任务,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刘开俊还在附近雇用了40多位村民在覆好膜的地里种上了新引进的高品质南瓜苗,预计亩产可达3000斤。

在春耕备耕的热潮中,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高效的机械化作业已成为抢抓农时的主力,不仅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生产成本,还节约了大量时间,确保了春耕生产的顺利推进。

“菜篮子”种植保供应。走进固镇村隆运合作社的蘑菇大棚,扑鼻而来的是菌类独有的清香味儿,一垛垛菌棒整齐排列,菌棒上娇嫩新鲜的平菇已开柄展伞,长势喜人,负责人陈吉连正在给由玉米芯、花籽皮、有机鸡粪、麸皮、玉米面等混合制成的培养包里埋种平菇菌丝,他表示,现在平菇七天就能出一茬,每公斤的批发价是4至6元,主要销往滁州各大超市,效益相当可观。同时,作为远近文明的蔬菜种种植大村,固镇村光种植蔬菜的合作社就有10余个,随处可见的蔬菜大棚内全是忙碌的身影,目前主要种植的有辣椒、黄瓜、茄子等蔬菜,辣椒5月中旬就可以上市,日产量可以达到3000斤左右,保质供应给滁州居民,不仅可以丰富“菜篮子”,还可以鼓起村民的“钱袋子”。

多年来,三城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集中连片、规模建设”的原则,扩大蔬菜种植面积,逐步形成蔬菜供应基地。目前,全镇投入使用的蔬菜温室大棚300多栋、蔬菜种植面积5000亩、产生经济效益1000万元。 (马 丽)

2022-05-16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68048.html 1 3 奏响特色产业春耕“交响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