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0日
第A02版:综合新闻

你去守“沪” 我来守“滁”

——滁州一院抗疫“夫妻档”并肩作战诠释小家大爱

全媒体记者李邦军

生活中,他们是夫妻,相濡以沫、恩爱有加;工作中,他们是同事,并肩同行,互帮互助;疫情来临时,他们化身“战友”,一个支援上海,一个守护滁州,在两地的抗疫阵地上,贡献着各自的力量。他们就是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抗疫“夫妻档”杨山和张娟。

自3月上海疫情发生以来,上海2800万人民的健康与安危始终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3月31日,一声征集令下,我市医护人员闻令而动、逆向而行,驰援上海、共同守“沪”。有着17年临床工作经验的滁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医生杨山就是其中一员。“医院发出支援上海的号召后,我第一时间就报名了。”说起这件事,杨山既自豪又难忘。“我是党员医生,冲锋在前,这是使命和责任。”对于丈夫支援上海的行为,同为医护人员的妻子张娟非常理解和支持。“他上一线了,我也不能落下。我会兼顾好工作,照顾好家庭和孩子,让他在那边能够安心工作。”

到达上海后,经过一系列培训后,杨山就马不停蹄投入核酸采集工作。“刚开始,我被分配到静安区彭浦街道平保小区,这个小区多数楼栋都有确诊阳性患者,当天的任务是要集中采集1200户普通楼和上门采集400户阳性患者楼。”杨山告诉记者,当天最高气温33℃,穿短袖坐着都汗流浃背,他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套装,早上8点就进入小区了。但是由于采集系统的问题,一直到上午10点,集中采集还未开始,人群中已经躁动不安。此时,杨山不断地安抚等待的居民保持2米距离,戴好口罩,不要说话。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杨山感觉嗓子都冒烟了了。系统好了后采集立即开始,这一干就是4个小时,一直到下午2点30分,简单地填饱肚子后,杨山又继续投入战斗。

傍晚天黑了,队友过来通知,由于天气炎热,已经好几个“大白”体力不支晕倒了,上级通知当天采集任务结束,居委会负责人也告诉他们剩下的明天再来采。但是出于责任心,杨山和队友沟通了下,决定继续上“阳楼”核酸采集。杨山回忆,当志愿者帮他敲开第一户门时,一位老大爷告诉他,我是核酸抗原阳性,现在进行核酸咽拭子复采。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场景,杨山当时就觉得心跳加速,手心都冒冷汗。但是还是提醒自己不要紧张,用颤抖的手进行了核酸采集。“幸好是晚上,大家都没有看到我紧张的样子。”杨山坦言,接下来遇到的抗原阳性,密接红码居民很多,他也慢慢适应了,一直忙到晚上10点半,小区里最后一个核酸采集完,杨山才结束一天的工作。

丈夫在上海前线援沪,妻子在大后方家乡守滁。杨山的爱人张娟是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防保科工作人员,主要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滁州疫情期间,医院的工作量骤增,按照医院的统一部署,不分昼夜地协助疾控人员共同对新冠病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上报工作,同时还冲锋在前,开展市民核酸检测工作,并负责对新冠核酸数据进行审核,上传至市数据库配合市疫防办对来滁人员审核工作。

“双医”家庭在一线奋斗,孩子永远是父母的牵挂。“滁州小区封闭,孩子父亲在上海一个多月了,我一直在医院忙,家中一个上中学的儿子和一个上幼儿园的女儿白天只能自己照顾自己了。”张娟说着眼睛就红了,“但他们知道,爸爸妈妈是穿着防护服的‘大白’,是去打病毒保护大家的人。”

“这次难忘的援沪、守滁抗疫经历,让我们的心贴得更紧了。”张娟表示,两人工作之余会打视频电话,相互鼓励、提醒做好防护。“虽说相隔遥远,但是我觉得两个人是为同一个目标在奋战,为全国抗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只有国家这个‘大家’好了,我们的小家才能更好。”

2022-05-10 ——滁州一院抗疫“夫妻档”并肩作战诠释小家大爱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67731.html 1 3 你去守“沪” 我来守“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