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4月14日
第A06版:副刊

坚守与超越

——写在《全椒古代著述考》出版之际

● 张道锋

“千年古县”全椒位于滁州市南部,四周分别与滁州市南谯区、南京市浦口区、马鞍山市和县、马鞍山市含山县、合肥市巢湖市、合肥市肥东县相接壤。它不仅是皖东大地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同时也是南京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古县,此前却很少有人关注它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历史资源。虽然全椒的声名并不十分显赫,但“吴敬梓故里”的称号也足以使其名垂后世。更何况,全椒的历史文化资源远远不止于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据南宋罗泌《路史·国名纪》记载:“椒为高阳氏后,楚之分,春秋时属楚”,故知“椒”之得名乃是以氏为邑。由于史料阙如,我们已经无法确知全椒建县的具体年代,但据《汉书·地理志》的零星记录,全椒置县于西汉初期无疑。由此看来全椒已经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漫长时光,确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

全椒不但历史悠久,还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全椒历史上的风流贤士代不乏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独领风骚,对于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演进做出过杰出贡献。唐代的邢文伟,明代的乐韶凤、戚贤、憨山大师,清代的吴敬梓、薛时雨,这一串响亮的名字如雷贯耳,穿透了悠远的历史隧道,点亮了全椒文化的璀璨之光。不过我们翻阅厚重的史籍可以发现,全椒最闪亮的历史传统既非政治,也非经济,而是一个真真切切的文学之乡,学术之里。如果说全椒的历史中有足以傲视全国的地方,那一定是全椒的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而能够证明这一点的,就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海量全椒古代典籍。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相继印发《“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着重强调了充分认识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8年,由全椒县政协牵头开始系统整理全椒的古籍,汇编成《全椒古代典籍丛书》,成果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陆续发行,笔者有幸受聘为此《丛书》执行主编,为其鉴定版本,撰写前言、提要。这套丛书第一次全面而深入地对全椒古籍进行了清理,基本摸清了全椒古籍的历史与现状。我们将全椒古籍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处理,择其版本精善者予以影印收录。《丛书》可以反映现存全椒古籍的面貌,但是古籍的目录学著录、版本的流传、著者的行藏等一系列问题,都无法在其中得以表现。于是我们另辟蹊径,在《丛书》编纂的过程中,将发现的这些问题点滴记录,锱铢积累,才有了这部《全椒古代著述考》(以下简称《著述考》)。《著述考》作为《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大的学术意义。它不仅仅是作为《丛书》的目录存在,而是从各个方面解决了很多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对于全椒地域文化的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约略言之,有以下数端:

其一,《著述考》第一次将全椒古籍的著者、版本、著录、馆藏等情况予以全面整理,大大增补了既往方志中的文献目录。全椒旧志中唯有民国九年县志设“艺文”一门,按照经史子集的分类方法罗列成志。[民国]《全椒县志》中的《艺文志》所列文献凡二百四十七种,据不完全统计,全椒古代文献宋代占八家十八种,明代占四十家一百十六种,清代占一百四十九家三百四十九种,共得全椒各类文献四百八十四种,著者总一百九十七家,几乎是原《艺文志》的两倍之多。在这些新见的文献当中,有的是旧志中记载了作者,而遗漏了若干文献。比如旧志著录了吴幵的《养正训类》《优古堂集》《优古堂诗话》,却没有著录其《漫堂集》《童训统类》和《吴内翰备急方》。著录了张洎的《贾氏谈录》和《张师闇集》,却没有著录其所编《木铎集》。还有的是旧志中根本没有记载著者,比如吴中蕡、汪继美、吴羽文、吴鏊、吴晟、吴显、金和、孙保庶、印洁诸人皆未见著录。

其二,《著述考》纠正了各家目录的著录错误近百条。全椒古籍自宋代张洎始以至于清代诸家,多有古今公私目录著录。如:[民国]《全椒县志》卷十五、[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三百四十二著录许如兰《香雪庵集》十二卷,今查南京图书馆藏铅印本,此书实则合肥许如兰所著。[民国]《全椒县志》卷十五著录僧德清《长松茹退》实为释真可所撰。上海图书馆藏有吴昺《博议书后》钞本一卷,我们经过仔细比勘,发现这实际上是吴氏失传已久的文集残卷,《博议书后》不过是全书的第一部分。此书不仅包含吴氏之读书笔记,更有十余篇吴氏家族的墓志铭,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值得注意的是,黄山徽州文化博物馆所藏之《应制体诗》,图书馆目录著录为“全启南”。阅罢此书后方知,所谓“全启南,金椒人”不过是“金启南,全椒人”的倒文而已。

其三,《著述考》辨证了全椒古籍著者的归属权问题。比如南京图书馆著录《介庵诗钞》五卷,附录一卷,此集乃天台人金品山所著,非[民国]《全椒县志》所载释行荦《介庵诗钞》。《中国古籍总目》著录金和所著《仲安遗草》及《祖香诗钞》,并未注明著者籍贯。后查知《仲安遗草》乃江阴金和所撰,《祖香诗钞》为华亭金和所著,皆非全椒金和。国家图书馆藏吴敬梓《城工辑略》,此吴氏乃钱塘人,亦非《儒林外史》之作者。凡此种种,皆为同姓名之作者,本书的考察为《丛书》的去取指明了方向,保证了《丛书》编纂的准确性。

其四,《著述考》对全椒古籍的存没现状及馆藏之所进行了详细的著录。孙诒让《温州经籍志》被称为“最著名的地方艺文志”,孙氏在其书中效法朱彝尊之《经义考》,各记存、佚、阙、未见四目。因为孙氏崇高的学术地位,此书甫一问世,旋即兴起了撰写地方目录的高潮。当代安徽省之专门文献目录,远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皖人书录》,迩则有新近出版的《安徽文献总目》。然而不论是哪一种目录,对于全椒文献的著录皆有错漏。不仅如此,以上目录皆取法古代目录,多未至实地查阅古籍,故而对于存没现状的记载多有出入,更加没有注明馆藏地。《著述考》很大程度上纠正了古籍存没著录的错误,增补了已知下落古籍的馆藏地,对于今后研究全椒古代文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五,《著述考》为《丛书》中已收文献撰写了提要。提要是中国古典文献学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文献学从检索功能走向“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重要表征。本书仿照《四库全书总目》对全椒古籍的书名、作者、卷数、版本等重要信息作了提纲挈领式的描述。凡遇已经撰写过提要的古籍,本书有选择地予以部分摘录或引用,以示对学术史的容受与传承。

全椒古代典籍从宋代以至清末,种类繁复,跨越经史子集四部,而以集部居多,这反映全椒历史上文学创作风气甚盛。以现存全椒古籍来看,明清文献居多,而又以清代为最夥,可见全椒文化至于清代到达了巅峰状态。全椒古籍的著者多为世家大族,如吴氏家族、金氏家族、彭氏家族、薛氏家族等,这些家族成员拥有丰厚的教育传统和科举传统,是他们贡献了绝大部分的全椒古籍。隶属于滁州地区的几大县市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并没有非常深厚的文献传统,唯有全椒独树一帜,一枝独秀,全椒古籍的数量竟然占整个滁州地区古籍总量的四分之三以上,不得不让我们发出“一部滁州志,半部全椒史”的感慨!

目录学自西汉刘氏父子发轫,经过历代学者的不断变革,已经走过了两千年的漫长时光。从传统的史志目录到近代以来的区域文献目录,目录学在不断的嬗变中完善。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已陆续影印出版《著名图书馆藏稀见书目书志丛刊》,将历史上尘封已久的目录学著作逐一挖掘出来。这些数百年来不为我们所知的文献分散开来不过是单一的专题目录,一旦汇聚起来,就是聚沙成塔的大课题,它极有可能改写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历史。对于一地的文化研究来说,古典目录的汇编固然重要,它可以为系统的研究指明方向。前人的著作中于此类问题反映颇多,这是我们应当坚守的传统。但我们不能仅仅止步于此,在不久的将来,要实现中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必须不断地反思这些文献在中国文化史塑造过程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以及我们如何利用新方法新思想重新将它们编织起来,实现传统学术的新超越,这才是每一位研究者当有的格局和视野。

本书所选古籍或为全椒籍人氏所著(编),或为外籍人氏所著(编)有关全椒历史文化的文献。如全椒人氏流寓外地,或者外籍人氏长期寄居全椒,子孙后代定居于此者,一概视为全椒人氏的著述予以收录。《丛书》所收地方志仅限于全椒旧志,且下限为一九四九年,《著述考》所著录的地方志则不包括民国志。至于全椒籍人氏所编外地方志,《丛书》不予收录,而《著述考》则予以著录。本书所有文献系于作者之下,作者按照生年顺序排列,无法确定生年者,一律置于同一时段之后。同一作者之下,则按照四部分类法的细目进行分类,此分类法未涉及之文献,则参考《中国古籍总目》排序。此书提要部分仿照《四库全书总目》,先叙作者小传,后及文献内容,至于古籍的学术价值与文学价值,因为水平所限,只好以俟来哲。全书最后附作者及文献索引表,以备读者查考。

《全椒古代著述考》作为第一部全面考察全椒古代文献的专著,对于全椒历史上或存或佚之典籍进行了穷尽式整理。经过这次全面的分析,我们基本摸清了全椒的文献家底,这对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全椒乃至皖东的历史文化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全椒文化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全椒古代典籍丛书》与《全椒古代著述考》正是“保护、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全椒虽为弹丸之地,然厚植于椒陵文化土壤的历史文献资源却数不胜数,要想彻底搞清楚这些问题,绝不是短期之内所能完成的。期待本书付梓之后能够得到更多学界师友的批评指正!

2022-04-14 ——写在《全椒古代著述考》出版之际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65566.html 1 3 坚守与超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