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苗竹欣 全媒体记者王 琼
3月2日11点多,忙完了烘干房的工作,来安县汊河镇唐桥村村民臧红艳回到家,坐在门口晒太阳、摘菜,时不时还起身接待一下来买油买醋的乡亲们。“身体慢慢恢复了以后,政府给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还帮我开起了这个小超市,每个月都能有三四千块的收入,感觉生活又有了希望。”她说。
臧红艳的丈夫在外务工,她在家照顾上学的孩子,日子虽不富裕,但也平淡幸福。2020年6月,因为咳嗽久治不愈,臧红艳到医院检查,确诊罹患肺癌,当年医疗费用就花费了7万余元。治病需要钱,孩子上学也需要钱,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一下陷入了困境。2021年,当地的防返贫致贫监测网格员摸排到她家的情况,并上报至县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预警平台,经数据对比、家庭状况核实后,臧红艳被认定为重点监测户。
成为重点监测户后,臧红艳开始享受每个月480元的低保补助,孩子也开始享受助学金,家里种植的5.5亩雪松还申请了4400元特色种养业补助。“最重要的是在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之外,政府还给买了补充商业医疗保险,看病报了不少钱。”臧红艳说,原本3万多元的医疗费用自己只支付了9千多元,极大地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
“孩子慢慢大了,后续的治疗也需要钱,不能光等着政策扶持。”身体好转以后,臧红艳寻思着得干点什么补贴家用。当她把自己的想法跟帮扶干部说了以后,村里给她在村企联建的烘干房里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月工资1500元,还帮助她在自家房子里开起了一间小超市,“乡亲们都还挺照顾我家生意的,超市每个月都能挣个两千多块呢。”臧红艳笑眯眯地说。
“今年我们对臧红艳这样的特殊困难群体又增加了医疗救助托底保障,看病的负担还会进一步降低。”该县医保中心主任马竞研介绍,特困、低保、返贫致贫人口、监测户等特殊困难群体,经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后,自付部分还可以救助报销60%以上,经三重制度保障后,对规范转诊且在省内就医,个人自付1万元以上的,再给予50%的倾斜救助,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就医需求。
为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守牢防止返贫底线,2021年该县建立一个预警平台,组建四级网格队伍,落实多项帮扶政策,形成事前预防和事后帮扶连接起来的独立闭环。由该县13家单位联合建立的防返贫致贫监测帮扶预警平台,对可能存在返贫致贫风险方面的预警信息,按照因病、因学、因灾、因残、因产业失败、因就业不稳、因意外灾害等分类梳理汇总,并依托“组、片、村、镇”四级网格进行核实排查,确定2021年新增识别监测对象10户36人。
“我们对监测对象按照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落实健康帮扶、基础设施帮扶、教育帮扶、就业帮扶、金融帮扶、兜底保障等政策,构建起防止返贫的‘铜墙铁壁’。”该县乡村振兴局负责人张瑞介绍,去年,全县重点监测户户均纯收入11087.46元,比识别时增加了2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