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李邦军 通讯员华会丽
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在琅琊区三官街道邓坝村高标准蔬菜产业园内,整齐的蔬菜大棚依次排列,掀开保温卷帘,满眼翠绿,满棚清香,草莓、西兰花、辣椒、青菜等果蔬长势喜人,一行行排列着,诉说着丰收的喜悦,村民正在抢抓时节采摘、销售……一幅大棚忙春图跃现眼前。
在其中的一个大棚内,产业园负责人牛明祥正在带着工人抢抓农时,进行西瓜苗移栽工作,“我们种植的西瓜品种是8424,是刚从上海拉来的,这个品种的西瓜具有甜度高、瓜形好、瓜皮薄、上市早、产量高的优点。因为是大棚种植,最早5月份就能上市,到时候会非常畅销。”牛明祥乐呵呵地告诉记者,今年他们种了30多亩西瓜,按照一亩地收益2.4万元计算,预计今年光西瓜收益就有70余万元。
畅销的背后自有法宝。牛明祥介绍,他们采用寿光种植技术,在每个棚里施有机肥33吨、豆粕肥4吨,目的是通过改变土壤的微量元素,提升蔬菜的品质,让市民吃出蔬菜原有的味道。目前基地正在打造邓坝绿色有机蔬菜品牌,努力成为长三角地区高档小区会员制蔬菜的供应基地。
“邓坝高标准蔬菜产业园项目成立于2020年,依托2019年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当时在我们村的积极推动下,蔬菜基地项目获得在上海创业的牛明祥青睐,投资了1.5亿元,占地1200亩,打造联栋大棚有机蔬菜基地。预计年产值约6000万元,带动百余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邓坝村党总支书记白先进告诉记者,过去的田比较零散,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不方便,也很难对外流转。如今,田整了、路通了,引来了“金凤凰”。他们村以此为契机,开展村企联建,以标准农田整治后的土地、沟渠、塘坝等资产资源入股,基地每年给村集体保底分红10万元。
“土地没流转前,一家子就靠这6亩地维生,一年忙到头也就挣个两三万。”今年60余岁的邓坝村村民鲍光山说。现在,地不用自己种,每年能分3000元,多出来的时间去上班,夫妻俩每个月还能多挣6000元,生活越来越好了。邓坝高标准蔬菜产业园的建设,不仅增加了村集体收入,也成为带动当地村民致富的香饽饽,如今的鲍光山,既是一位农民,还是一名上班族,更是一名“股东”。在邓坝村,像鲍光山这样拥有多重“身份”的村民还有很多,“下地上班去”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发展蔬菜大棚产业让村民能在家门口就业,不出村就赚鼓了腰包,还能照顾好家庭。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重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智慧农业发展,聚焦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新时代乡村振兴,既要登高望远,更要脚踏实地。”邓坝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第一书记杨光蕊介绍,村企共建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发挥土地资源谋发展,是邓坝村巩固脱贫攻坚,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在这一理念下,目前产业园不再仅仅种植果蔬,还推出“爱心小菜园”,由当地的企业、学校认领,村民负责实施管理。到了收获季,员工和学生们可以来这里开展党建活动、劳动体验,从而形成生产、休闲、自采体验为一体的乡村蔬菜观光旅游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