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1月18日
第A04版:要 闻

浅谈中班儿童叙事性绘画实践研究的教育启示

袁 波

儿童时期的绘画最大价值不是画面的表面(构图、色彩、技能等),而是背后的意义,它需要更深入的解读,了解和理解创作者的创作过程和意图,还需要知道作品内容的产生背景,以及儿童想表达的内容。

我园2018年开始混龄角色游戏的实践研究,我们把这个游戏称为——小镇游戏。在游戏后,幼儿会用绘画方式回顾今天的游戏,绘画中的事件叙述往往需要幼儿记忆、想象、思维等多方面心理过程的调动。我们通过每月有计划的在中班收集30幅作品,分析研究后发现对我们教育者有以下启示:

一、创设绘画环境

叙事性绘画具有及时性特点。研究中发现,当幼儿在游戏结束后绘画兴趣更高,且能表现出很多细节,内容丰富。如果晚上回家绘画,画面表达会大打折扣。幼儿在园游戏结束后,会有3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孩子画一画自己的故事。过程中教师不干预,同伴之间偶有交流。绘画材料提供最简单的记号笔,便于勾画出形象,还会提供涂色材料,但不作涂色要求。想要沉浸式的绘画,时间、氛围和材料是基本保障,一个有准备的绘画环境才更有利于产生大量的叙事行为。

二、摒弃不恰当的教学

4-5岁儿童在进行叙事性绘画时是边画边构思,有一定的表征冲动,画面中线条、色彩甚至是一个点都具有表达的功能。现阶段不要去教孩子一些他们还不能理解的知识,比如透视、比例、色彩搭配等,这些对他们而言还无法感知,只会给他们的自由探索和表达套上枷锁。日常教学中,减少简笔画和范画教学,多引导儿童感知生活中的美,还可以通过名画欣赏获得审美体验,慢慢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

三、做一个好奇的倾听者

教育者应成为在儿童绘画过程中的观察者和绘画后的倾听者。如果教育者在儿童绘画过程中采取传统的激励性评价或指导性语言,这会对幼儿绘画有一定的干扰。但可以作为一个好奇者的身份耐心等待儿童的作品,当有倾听者时,儿童会更乐于创作和分享。最后作品呈现是无论画面感如何,也要多鼓励并和他交流作品中表达了什么,启发儿童深度思考。笔者访谈幼儿对自身作品表述时,秉持不干预、不打扰的原则,让幼儿作品的口语叙事顺利进行。

四、家园共育

我们常说要了解儿童的绘画内容以及儿童内心的真实想法,可作为教育者面向全班幼儿,难以达到顾及全面,此时,家长也可以是儿童作品的表达对象。至于家长的文字记录有无破坏了画面感,由儿童自定。这个过程儿童得到了尊重和表达的满足感。家长通过儿童表述,更加了解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内心的真实想法。

绘画是一个独立自主的艺术世界,叙事叙的是儿童内心真实的世界。成人应该把视线从儿童画的表面效果上移开,更多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内心的真实表达。

(作者单位:金域豪庭幼儿园)

2022-01-18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58659.html 1 3 浅谈中班儿童叙事性绘画实践研究的教育启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