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市潘村镇潘村洼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技人员组织开展小麦赤霉病统防统治现场。
□全媒体记者 刘 晨
田野,凝聚着丰收的希望;乡村,正走出铿锵的步伐。冬日的皖东大地,一粒粒种子已在阡陌纵横中蓄积力量,待来年萌发丰收的希望。
一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初心不改、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脚步不停,积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举措和工作成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一幅村强民富产业旺的美丽图景在皖东大地徐徐铺展。
A产业兴旺上台阶
在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凤阳县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夕兵的农机大院里,收割机、插秧机、植保机、旋耕机等农用机械整齐停放。全面推进机械化作业后,程夕兵承包的600亩高标准农田每年可节约成本10余万元。“今年是个丰收年,水稻亩产达到1200斤,总产量超过60万斤。按照市场价格,水稻种植纯收入将超过20万元。”程夕兵算着丰收账。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农业生产对于“三农”、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全市农业产能稳固提升。抓粮食生产,“田长制”试点经验从定远推广至全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44万亩、占耕地面积53.7%,粮食生产实现粮食总产94.1亿斤,连续2年居全省第3位。抓生猪产能,新(扩)建生猪规模养殖场51家,新增3家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全年产能居全省第4位。抓种业发展,设立种业发展资金,申报1家省级水产良种场。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全市肉蛋奶产量预计达55.9万吨、蔬菜总产将达128.94万吨。
地处滁城近郊的琅琊区西涧街道石马村,一直都是城市蔬菜基地。近年来,当地成立合作社,大力发展近郊农业,目前,该村合作社已经成功流转土地2000余亩用于草皮种植和稻虾共作,每年带动村集体增收十几万元,还让上百村民创收增收,实现“家门口就业”。“以往我们去城里打工,土地就只能闲置,现在合作社统一承包土地,不但能多一份收入,还可以在家门口工作,收入比外出打工都高!”村民王明红说。
乡村要振兴,农民要增收,产业发展是重中之重。今年以来,我市坚持发挥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坚定不移壮大乡村产业。加快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双招双引”,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9家,新增10个省级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全市销往苏浙沪初级农产品和农业加工品超220亿元;总投资130亿元的上海光明食品集团奶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新增“稻虾共作”面积达100.5万亩、居全省第2位;“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总数达1046个、居全省第3位。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天长市龙岗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成功创成安徽旅游十大古村镇,拓展了乡村文化和旅游发展新模式。
在来安县水口镇拥巷村,总投资约400万元,建设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养鸡场正在抓紧施工,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助农增收。
B深化改革谱新篇
走进来安县水口镇拥巷村王老郢村民组,三栋白墙黛瓦的厂房在空旷的田野中特别显眼。今年,该村争取到400万元乡村振兴资金,结合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村集体与农户达成10年租赁期协议,将王老郢组10多亩闲置宅基地利用起来,兴建现代化养殖厂房项目。投产后每年将给村民1万余元租金,为村集体增加20余万元收益。
作为“大包干”发源地,今年以来,多项农村改革试点任务在我市深入推进,释放改革试点示范带动效应,持续增强农村发展动能。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今年,我市完成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整市试点扎实推进,完成“房地一体”权籍调查82.15万宗,认定宅基地资格权84万户,实现宅基地使用权证应颁尽颁、农户资格权应认尽认,先后出台配套制度77项,在全省率先制定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引导农户有偿退出宅基地3885宗1640亩,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2457宗750亩,挂牌出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7宗214.8亩,有力促进了农村宅基地集约节约利用。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任务在全省率先完成。目前,我市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全覆盖;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模式,集体经济强村达206个、占比19.9%。
市域行政村“三变”改革实现全覆盖。1.72万户农户以13.05万亩承包地入股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今年全市村集体实现收入3718万元、农户收入5573.7万元。
在定远县张桥镇管李村,当地因地制宜,种植菊花,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C生态宜居焕新貌
“现在的卫生院,环境好、设施齐、医疗服务也周到。能在家门口做手术,对我们来说省时省力又省钱。”近日,家住明光市张八岭镇的晁树林在街道卫生院,完成了甲状腺囊肿摘除手术,报销后自付不到900元。作为明光市人民医院医共体成员单位,张八岭卫生院有明光市的专家医师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指导临床诊疗、进行人才培养,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受到当地患者的好评与信赖。
张八岭卫生院的变化是我市农村医疗机构完善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在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推广县域医共体试点经验,强化乡、村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在专家资源、医疗技术、药品保障、补偿政策、双向转诊、公卫服务六个方面加强保障,目前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均达省级保障工作标准,有效促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地实施,缓解了农村居民“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让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是必经之路。为此,我市持续强化城乡统筹,深入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农村电网基础设施巩固提升等工程,强化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等工作,提升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
基础建设全面提升。今年,我市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326公里、养护提升工程799公里,实现所有建制村“村村通客车”。做好农村供水供电保障,实施农网改造项目352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2%以上,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获水利部、省政府肯定。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不断推进,乡村中小学校智慧学校建设实现全覆盖。
人居环境持续优化。今年,全市完成农村户改厕2.38万户,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在全省率先完成问题厕所整改工作;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3%;2020年度25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全面完成,2021年31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全面推进,连续3年居全省前列。
全椒县马厂镇黄庵村连片水稻进入成熟期,即将迎来收割季。
D乡风文明幸福满
“各位乡亲请安坐,且听小伍说一说。人人都说时代好,那是我党在领导;新农村里新气象,有党领导大变样;中央又发新号召,乡村振兴倍重要;产业兴旺是前提,组织支持来保障……”在南谯区章广镇鸦窝村,村级文化管理员伍健身着长衫手执折扇,给乡亲们说唱“乡村振兴”。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创新基层理论宣讲方式,打造“小伍说书”志愿服务项目,以新颖独特、积极健康的方式将党的理论送入寻常百姓家,引导群众向善向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我市把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乡村振兴各领域、全过程,从价值引领、活动支撑、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一个个农村文化站点亮乡村文化之灯、一项项文明创建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一场场惠民文化演出精彩纷呈地上演,使广大农民精神风貌明显改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极大提升。
为强化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治理,进一步培育乡风文明,我市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地区移风易俗,完善农村社会矛盾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今年以来,全市广泛开展“举旗帜、送理论”活动,承办全国“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启动仪式;深化示范创建,新增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镇23个,申报创建全国示范村3个;深入推进农村地区移风易俗,创新小岗村美德银行、天长市“孝善值”等做法,,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比例达65.4%。
为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市采取“送、种”结合的方式,通过打造品牌活动、建优建强乡村文化队伍,加强乡村文化供给,筑牢乡村振兴的文化主阵地。
今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村级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目标,持续推动“四个十”文化基础试点工程,完善镇、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和服务标准规范。挖掘利用凤阳花鼓、走太平等非遗资源,打造系列优秀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4个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大力实施基层文化人才培训工程,举办乡镇文化站长、基层广场舞蹈推广、业余文艺创作等培训班120余期。
截至11月底,我市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1088场。结合“我们的节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主题,组织农民自主开展乡村春晚64场、“百村同庆”124场演出活动,达成人人参与、人人享受、人人创造的乡村文化氛围。
明光大力发展甜叶菊苗木,农民致富,村集体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