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树林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教育部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透露,调查显示,秋季学期有76.2%的学生睡眠时长达到或接近“小学10小时、初中9小时”的规定要求。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上古的《黄帝内经》中对人的健康的描述可谓“入木三分”。能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能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拥有一个良好的睡眠状态,对一个人而言非常重要。尤其是处于身体和心理正在成长的未成年人,合理的睡眠不仅能促进他们身体发育,而且还会对记忆力、注意力提升大有裨益。
小学生每天睡眠10个小时、初中生9个小时、高中生8个小时……上述睡眠时间是《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确定的“国标”。然而,长期以来,学生们的正常睡眠需求竟然成了一种奢望。之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并编写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中提到,中国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很不乐观,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睡眠时长未达标。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奋斗不是拼命,更不能以牺牲孩子身体健康为筹码和代价。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铺开,伴随着在作业、睡眠、手机、读物和体质管理等“五项管理”逐步实施,76.2%的学生睡眠时长达标,应该是从上而下合理推动的结果,更是一个让公众乐看、喜见的结果。
鼎新才能革故,扬清才能激浊。之所以学生睡眠时间长期不达标,是谁剥夺了孩子们睡眠的时间,答案自然不言而喻。既有社会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的裹挟,又有突破阶层藩篱的蛊惑;既有学生课业负担重的缘故,又有电子产品对孩子造成的精神依赖……教育部出台“双减政策”,强化“五项管理”毫无疑问是把脉问诊后,从国家层面开出的猛药。
全国98.7%的学校建立了睡眠状况监测制度,时刻要求达到“小学不早于8:20、初中不早于8:00”的规定要求;落实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推行课后服务制度,真正让教育回归校园,无疑这些都是减轻学生负担、保障学生科学睡眠的实打实举措。
让正常的睡眠不再成为学生的“奢侈”,尽管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但要长期坚持下去,依然需要在监管上持续发力,在降低广大家长的教育焦虑上努力。这就需要学校和家长能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摒弃教育的急功近利思维。同时,认真把握教育的科学规律、孩子年龄特点和健康成长需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双减”政策、强化“五项管理”,要让学生真正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抬起头来,让更多孩子能够拥有充足的睡眠,健康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