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2日
第A05版:南谯新闻

一切为了乡村振兴

——南谯区施集镇探索推进宅改试点打造可复制推广模式

本报通讯员陆 萍 杨读俊

滁州西郊的南谯区施集镇辖12个村(社区)215个村民组,国土面积235.2平方公里,是南谯区国土面积最大的镇,享有“皖东茶乡”美誉,近年来先后获评“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小镇”“安徽省十大最美茶旅路线”“首届安徽美丽茶镇”等荣誉称号。作为全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重点镇,施集镇结合具体实际,坚守改革底线,统筹规划,周密部署,聚焦问题导向、恪守为民取向、聚力破题指向,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稳慎推进,宅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

建柱架梁 夯实垒台 突出“四个先行”

组织架构先行。试点方案批复后,施集镇在区委区政府领导和区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迅速成立镇级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领导小组实行党政“双组长”制,全面统筹协调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确定6个改革试点村,抽调4名专职人员充实宅改专班,聘请高校专家提供政策咨询和业务指导。

基础工作先行。基础工作是改革有序推进的重要前提。规划编起来。全面启动全镇11个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井楠村、丰山村已通过市级专家评审,李集村、龙蟠村通过区级专家评审。家底摸出来。全面摸排全镇宅基地和农房底数,全镇农户总数10197户,房地一体权籍调查8251宗、面积3345亩,户均宅基地面积218.7平方米。证书颁下去。11个村宅基地影像成果已形成,具备颁证条件的2170宗,现已基本完成户内成员签字确认。

制度配套先行。围绕改革内容进行探索,出台《施集镇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试行)》等镇级层面的规范性制度文件5个和《井楠村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章程(试行)》等村级层面实施章程9个,构成“5+9”制度体系,为有序推进试点工作提供全方位、整体性、可操作、能落地的制度体系支撑。

问题带动先行。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宅基地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全面梳理历史遗留问题分类。经统计,全镇“一户多宅”207户,超占面积4496户,违规占地96户,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占用113户。为稳妥有序推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该镇选择大林和李集两个村先行试点。经村民代表会议,两村均形成各自实施细则并积极组织实施,目前已处理超占宅基地37起,收取有偿使用费2.98万元。

先行先试 创造经验 展示三个亮点

成立土地整备公司,统筹解决资金来源。注册2000万元成立南谯区首家镇级农业农村投资平台公司滁州市清泉农业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主要负责镇级集体土地整理、储备、入市及资金管理、运作等,在宜居乡村更新试点项目建设中统筹多方资金解决水、电、气、路、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围绕促进乡村振兴,打造宜居宜业“丰山样板”。围绕打造乡村振兴一环线新样板,结合宅基地制度改革,李都郢居民点规划建设118套住宅,占地约45亩,在保障本村民组14户居民统建住房的前提下,将节约的26亩建设用地指标用于提升基础设施配套,以及探索跨集体经济组织保障及区位竞价,同时发展食用菌、高标准蔬菜及精品水果等特色产业,带动周边农民180人就地就业,村集体和农户增收预计超150万元。

探索跨村配置、竞价择位,保障农民住有所居。施集镇丰山村在保障本村农民住房需求、配套设施及特色产业发展用地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创新镇域内农户宅基地资格权实现形式,出台本村跨集体经济组织保障及区位竞价章程,在李都郢规划居民点统筹推进宅基地有偿退出与打造宜居乡村更新试点样板相结合,积极探索镇域范围内宅基地跨集体配置、竞价择位,推进分散宅基地集约利用,深化宅基地市场化配置。

统筹兼顾 多项推进 释放乘数效应

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理事会参与宅基地管理,新(重)建村民理事会,出台村民理事会参与宅基地管理章程,赋予村民理事会9项权利清单和10项职责清单,探索出宅基地集体所有权的有效实现形式和行使方法路径。

分类探索退出机制,引导农民有偿退出。出台《施集镇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办法(试行)》,明确退出条件、方式、范围、补偿内容,规范操作程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由农民自行选择宅基地退出方式。如丰山村李都郢村民组原16户农户,2户选择有偿退出原宅基地,14户选择在规划居民点集中统建。

创新资格权保障机制,探索保留重获可行路径。在宅基地资格权认定的基础上,该镇积极探索农户宅基地资格权保留、重获的可行路径,选择孙岗村、李集村进行试点。目前,孙岗村有13户农户申请重获宅基地资格权,35户申请退出现有宅基地,保留一定年限的资格权。

2021-12-22 ——南谯区施集镇探索推进宅改试点打造可复制推广模式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57281.html 1 3 一切为了乡村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