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定远县文化馆紧密结合群众文化工作的特点,在免费开放、活动开展、非遗保护、培训辅导等方面开展大量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在第四次、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中均被命名为国家一级馆。
坚持文化惠民,持续推进公共场馆免费开放
定远县文化馆每周免费开放72小时,馆内常设演出、展览、培训、讲座、非遗等10多项免费的服务项目。同时,免费开放多功能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舞蹈排练厅、多媒体教室、音乐室、馆办团队活动室等十余个活动场所,开展各类演出、展览展示活动,公共文化空间利用率达100%。
该县文化馆始终以免费开放为契机,加强规范化建设,提高公共设施的利用率,线上线下活动精彩纷呈。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为有效拓展群众文化的服务空间,丰富广大市民的业余生活,文化馆积极探索服务群众新方式。利用微信线上平台,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健康知识宣传,提供预防指南,做到每日一课。春节期间开展线上书法、绘画作品展示活动,让群众足不出户便可获得数字化文化资源,满足群众在线求知求乐求美的精神文化需求。馆办文艺团体活动开展井然有序。做到天天有活动、周周教歌唱。古筝、舞蹈、书法等各门类艺术培训班正常授课,全年开设各门类艺术培训班18期,参训人数达2000余人。
打造特色品牌,丰富文化活动种类
为加强群众文化品牌建设,2021年,该县文化馆共组织策划和承办群众文化活动约26场次。春节期间,组织举办“文化志愿者迎新春义务写春联”,通过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发布“艺术欣赏”“网上培训”等线上教学资源,开展“文化进万家 云上大年”之定远县优秀文艺作品展播活动,推送黄梅戏《天仙配选段·路遇》《凉亭锣鼓》《二龙戏蛛》等优秀节目视频,丰富广大市民春节文化生活。组织开展凤阳、明光、定远三地书法联展,“兰亭”师生硬笔书画汇报展,“元朗杯”定远县第二届书法临帖展等书画展6次。举办“民生杯乡镇综合文化站文艺调演”“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定远县第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文艺惠民演出、非遗进景区等系列活动等品牌文化活动,做到活动有特色、群众有收获。品牌文化活动的打造获得良好社会反响,达到普惠群众的文化惠民实效,观众人数累计达8万多人次。
坚持传承创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2021年,该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成功申报滁州市第五批市级非遗项目2项;协助滁州市文旅局出版《滁州市第二次田野调查汇编》(定远卷)一书;公布定远县第二批县级非遗产名录项目19项;组织该县剪纸作品参加“匠心筑梦 颂歌献党”2021长三角地区传统美术精品;与凤阳县、明光市联合申报省级非遗项目《滁州剪纸》;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非遗进景区系列文化活动,通过网络直播、现场展示的形式介绍池河雪片糕、小磨麻油、三和千张、戴家麻饼等美食,让观众大饱眼福;除各类展示品之外,“凉亭锣鼓”“二龙戏蛛”“兰花灯”“连江唢呐”“旱船”“跑驴”等非遗节目纷纷登场展示,突出体现了定远县传统文化元素,吸引了众多的游园旅客驻足观看,同步的网络直播让网友隔着屏幕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同时,依托非遗展示馆,与中小学积极开展交流、展示、传习、培训等活动,将本地特色非遗项目引入学校课堂,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民间传统技艺魅力,激发青少年学习非遗、保护非遗的热情,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开花,使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后继有人。
整合总分馆资源,加快数字网络平台建设
为实现资源共享,该县对文化馆总馆和22个分馆的资源进行整合,提高已有设备的使用效率,提升文化服务质量。根据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化馆相关要求,该馆加强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网站建设。2021年文化云数字平台已经上传各类活动预告信息23条,自办活动26场,乡村活动上传900余条。馆内数字流量监控设备运转正常,设备在线率达100%。据安徽省文化云平台发布的数据统计,该县文化馆每月馆内到馆人次在全省县级文化馆排名前三。年服务人次达22万人次,在全省县级文化馆排名始终保持前五名的位置。
定远县文化馆坚持发挥好文化阵地作用,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的需求,充分利用数字化服务手段及社会化发展途径,努力提升外部良好形象、夯实内部扎实内功,不断优化文化服务条件、形式和服务内容,实现多形式、多样化的文化传播与服务,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城乡文化的均衡发展,提供积极向上的文化条件和精神力量与指引。
(徐厚明 薛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