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3日
第A04版:民生工程

“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我市扎实推进民生工作纪实

杨庆毅 吴 琦 程静文

什么是幸福?是幼有所育、是学有所教、是劳有所得、是病有所医、是老有所养、是住有所居、是弱有所扶……人人笑语盈、满面皆春风,这样的幸福感受,是滁州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最好诠释。

近年来,我市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托住民生底线,让一件件民生实事深入人心,一个个民生项目落地生根,一项项惠民举措顺利出台。

从“老破小”到“高大上”

“原来小区路边电线杆上挂满了像蜘蛛网一样的电线电缆,每次宽带升级的时候,一刻钟的事情往往搞半天才行,有时候搬家车都不好开进来。”家住琅琊区北大街的居民王阿姨介绍说。如今,经过市、区、街道、社区、运营商等多部门统筹整治,这些“蜘蛛网”般的弱电线网也乖乖“束手就擒”。

近年来,我市把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作为民生工程的主要抓手,通过改善老城区老化线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房屋征收等形式,切实提升城市居民居住环境与质量。

针对棚户区改造相关事宜,我市及时调整安置方式,先后采取了“房票”、搭建“房产超市”等形式实施货币化安置,创新安置房建设模式,采取“限房价、竞地价”的方式,在建设上把好规划设计关、队伍选择关、制度约束关、质量验收关,做到不合格工程不验收、不备案工程不交房、回迁障对象不满意不入住。今年以来,棚户区改造已开工25191套,完成率113.89%;已建成10064套,完成率117.47%。

对于城镇老旧小区,将老旧小区改造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整体风格保持统一,把违法建设拆除作为改造前必须条件,选择经验丰富、信誉良好的施工单位参与,委托监理、审计单位全程跟踪,加强现场管理,严把施工材料质量关口,对确定的设计方案备案,要求不得随意变更,对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房屋屋顶、环境绿化、公建配套、技防设施和消防设施等六大项内容进行改造。率先在琅琊区竹锦北苑小区成功打造我省首个既有住宅整体加装电梯小区。今年,我市投入1.7亿元,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个,惠及5156户。

要“好上学”更“上好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条件是基础。市第二实验小学附属幼儿园(君安阳光都市幼儿园)新建项目已完工;市如意人家幼儿园改扩建工程已全部完工;扬子街道林西村、滁阳街道沿河社区、清流街道凤凰湖社区普惠托育项目点均已完工……“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市加快推进教育重点工程,一个个教育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或落成投用,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让老百姓享受到更多教育改革成果。到11月,我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3所,完成学前资助5958人,新增托育机构托位2060个,有效缓解了入园难的问题。

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我市逐年加大投入,积极落实义务教育减免政策,每年约为40万名城乡学生免除学杂费,为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农村和城市低保家庭免费提供教科书;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生活费,并承接校舍维修改造任务。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拨付免学杂费和补助公用经费资金3.03亿元,完成率102.86%;完工19万平方米校舍维修改造工程。

“十三五”期间,我市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从学前教育到大学全学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无一人因贫失学、辍学。今年,已发放中职学校免学费补助8352万元,惠及30333人。其中,中职助学金1185万元,惠及7266人;普高免学费476万元,惠及3627人;普高助学金2293万元,惠及15006人。

能“病有所依”也“老有所养”

帮助一户困难户,温暖一整个家庭。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实现“智医助理”全覆盖、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水平、提升妇幼健康和职业病防治水平。同时形成了以低保为基础,以临时救助、特困供养等专项救助为配套,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让更多人享受民生红利,把老百姓都装进健康的“保险箱”。

今年以来,我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做到应保尽保,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62万人,累计支付25.07亿元;稳步提高大病保险保障水平。享受大病保险待遇达14.94万人次,累计支付3.89亿元。

加大妇幼健康水平和职业病防治工作,不断提升婚检服务质量。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婚前医学检查41071人次,婚检率95%;建立市、县、乡三级职业病防治工作网络,已完成职业健康检查个案卡报告3.84万张。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活动,鼓励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工程质量逐年显著提升,缴费档次结构不断优化。截至今年11月,全市缴费人数达132.65万人。发放高龄津贴9271万元、惠及12.85万人,低收入养老服务补贴1609万元、惠及7.13万人。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建立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普惠制度,并于2018年在全省率先进行提标,累计发放高龄津贴2.89亿元,惠及12万余名老年人;大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实现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全覆盖,投入经费约1.8亿元,建成8个县级养老指导中心、17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226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组建滁州大健康与养老研究院指导引导发展智慧养老,成功获批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

智慧健康建设,全市实现8个县(市、区)基层“智医助理”全覆盖。先期试点的3个县活跃账户达1134个,累计辅助诊疗328万人次,完成就诊病历176万份。

更精准,才更公平、更温暖,才能将惠民实事办到百姓的心坎里。做实做细困难人员救助及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并改善困难残疾人医疗康复状况,到今年11月,我市共救助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供养对象、困难残疾人、生活无着人员等困难人员59.5万人,发放各类补贴约10亿元;完成困难精神残疾人药费补助1.4万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1263人。

既“强了农村”又“富了农民”

“一个茅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夏天臭气熏天,冬天四处漏风。”这句顺口溜说的就是农村旱厕。旱厕不仅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甚至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以前俺家上厕所,都要想一想,不行还得忍一忍,蚊虫多,卫生也差,冬天漏风、夏天漏雨,晚上还要打着手电筒。现在好了,政府帮我们改造,自己没花一分钱,就用上了水冲式厕所,能遮风挡雨,干净还方便。”提起家中的新厕所,来安县杨郢乡余庄村脱贫户李传梅赞不绝口。

小厕所,却是大民生。我市针对农村改厕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定了农村改厕后续管护和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制,确保农村改厕“建起来、用得好、长受益”。今年以来,我市完工农村危房改造346套、农村改厕24113户。

近年来,明光市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民生工程,从原先一下雨就变泥泞的坑坑洼洼路,到如今家家户户门前通上水泥路,方便了出行、改善了人居,同时也带动了生产和旅游经济。不仅是明光,这更是近年来我市大力修缮农村路带来好处的缩影。截至11月,我市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325.9公里、养护工程799公里。

乡村振兴,民生工程先行。近年来,我市想方设法保民生、尽心尽力促振兴。通过建设美丽乡村、修缮四好农村路、发展农村电商经济等多种形式,打通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

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建好建强“两中心一站点”,搭建县、乡、村三级电商主线骨干网点和配套服务支撑体系。“十三五”以来,累计建设完成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1个,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3个,省级农村电商示范镇21个,年网销额超1000万元农村电商企业31家。今年以来认定农村电商示范镇11个,示范村37个,完成率均超240%。全市农村产品上行网销额146.3亿元。新增县域农村电子商务经营主体1130个,培育网销“三品一标”农产品143个。

此外,今年我市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资86.5亿元,聚焦农村水、电、路、网、垃圾、污水、卫厕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强化农贸市场、文化体育健身等公共服务配套功能,累计建成和在建省级中心村321个、建成和在建市级中心村23个,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2021-12-13 ——我市扎实推进民生工作纪实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56670.html 1 3 “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