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王晗笑 通讯员郝腾飞
“蔡老师,我们村民组的五保老人杨朝平,前两天他侄子去世了,他想到敬老院去住。”“好的,我立刻向村里报告,这几天还要麻烦您帮忙照看下。”
这是11月初,发生在定远县界牌集镇徐小村农村互助式养老站的一段对话。对话的双方分别是朱扬组站点负责人杨朝如和总站负责人蔡欢欢,他们所说的杨朝平,是分散供养的半失能特困老人,长期卧病在床,一直由侄子照护。
接到蔡欢欢的报告后,村委会及时向镇里反映了相关情况。几天后,定远县靠山养老院派车将杨朝平接到了养老院。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不断增大。如何保障农村老年人养老?我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启动了农村互助式养老试点建设,探寻农村老年人可以安心、放心、舒心养老的新模式。
高水平谋划,科学统筹有思路
徐小村位于滁州东南部,现有人口4115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891人,占比21.65%,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数值,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养老现实。
今年8月份,成功申报滁州市“农村互助式养老示范点”后,在市、县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驻村工作队、镇、村干部和村老人代表集思广益、集智攻关,按照“党建引领、政府支持、村级主办、专业机构承办、群众参与”和“老年人自愿参加、互帮互助、和谐共处”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努力打造可复制、可持续、能推广的农村互助养老“滁州模式”。
思路确定后,落实是关键。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引导老年人主动参与,构建了“1+N”站点服务体系。“1”即1个总站,设在村养老服务中心,由专业社会工作机构负责维护管理。“N”即N个末端站点,统筹考虑多种因素,分别设在各村民组的老年人家中,由站点签约老人负责维护管理。站点设施设备由村统一提供,并每月为末端站点发放适当补贴,作为召集人的场地使用、通信、茶水等费用。
目前,已建设总站1个、末端站点6个,另有4个末端站点正在选址对接中。
高质量服务,即时需求有回应
“蔡老师,有老人反映,头发长了,能不能麻烦联系个理发师。”“好的,我这就联系,还是明天上午8点半吧,到时我带着理发师直接到你们站点去。”
驻村工作队、村委会依托第七次人口普查成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对村内老年人服务需求进行摸底调查,制作了互助养老服务清单,包括困难帮扶、健康体检、心理疏导等15项内容。按照服务清单和站点管理运行规定,总站每天正常开放,为全村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每月至少集中开展活动一次。末端站点由各站点负责人每天召集人员、组织各类文娱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效,村委会整合全村资源,成立了“本色”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和“初心”老党员志愿服务队,建立4支村级巡逻队伍,并与镇派出所、镇(村)卫生院(室)签订了合作协议,定期组织各类服务队伍开展为老助老公益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各类活动50余场(次),获得老年人一致好评。
高效率帮扶,急难愁盼有办法
徐小村村委会坚持把高龄、失能、独居老人关心关爱摆在突出位置,积极链接资源,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一方面,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村委会与末端站点签订建设协议,明确由各末端站点负责本区域老人管理照护和活动开展、器材维护、情况报告、人员统计等工作,遇有情况及时报告。村委会与需要重点照护的老人、能提供照护的老人签订三方协议,由年龄较轻、身体健康的老年人与高龄、独居、空巢、身体较差的老年人建立互助帮扶“对子”,相互帮助、相互关照,照护者每日上门探视,了解身体状况,如发现被照护者有突发情况或服务需求,及时向总站报告。截至目前,已签约老人263人,建立互助帮扶“对子”45对。
另一方面,对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村委会安排专人记录管理、专人跟踪办理,切实让老年人在每一件问题需求上感受到温暖,用为老服务的成效吸引更多老人加入互助养老组织。
一场场暖心的活动,一次次诚恳的服务,村民逐渐从疑惑、怀疑到信任、肯定,农村互助式养老正蓬勃绽放在徐小村广袤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