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09日
第A06版:副刊

收藏穆青

□冯亦诚

穆青先生是我国新闻战线的一面旗帜,曾任新华通讯社社长,中国记协名誉主席。数十年来,他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反映了新中国的创立、建设和改革开放等不平凡的历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对于穆青新闻作品,人们熟悉的是,他采写和参与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历史的审判》《风帆起珠江》等名篇。而鲜为人知的是,穆青是一位多面手,在新闻、摄影、文学、书法等领域他样样拿手,且都卓有建树。近年来,我陆续收藏并阅读了穆青著作26种。

穆青祖籍河南周口,出生于安徽蚌埠,1937年12月在山西临汾参加八路军,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8月进入《解放日报》工作。自此,在新闻战线一干就是50多年。穆青早年的新闻著作,我收藏了两本:《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略》和《工人的旗帜》。

1945年10月,穆青随解放日报社、新华社先遣队离开延安,奔赴东北解放区。1946年3月,他采写的《中国共产党与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斗争史略》,以笔名“关寄晨”在《东北日报》刊登,中共中央东北局还把这篇文章印成单行本,由东北书店1946年4月出版发行,书名为《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略》。这篇12000字的长篇纪实报道,通过丰富的资料、确凿的事实,再现了东北抗联将士们在白山黑水之间14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

1948年7月,《东北日报》发表穆青采写的长篇通讯《新劳动态度的模范——记工人的旗帜赵占魁》。1949年7月,东北新华书店出版《工人的旗帜》,内收穆青、煌颖、华山、常工采写的四篇人物通讯,其中穆青写的《工人的旗帜赵占魁》放在第一篇,且篇幅占到全书的三分之一,书名也取自篇名。

穆青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催人奋进的新闻作品问世,其中以人物通讯最为突出。他晚年没有为自己写一部“自传”,而是把一生撰写的人物通讯汇集成册,1996年5月在新华出版社出版《十个共产党员》一书。书中收录了榜样焦裕禄、铁人王进喜、工人的旗帜赵占魁、农民科学家吴吉昌、植树模范潘从正、红旗渠排险英雄任羊成等十个共产党员的故事。在他们身上,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有共产党人的高尚境界,堪称中国的真正脊梁。

为纪念穆青诞辰100周年,今年3月新华出版社推出了《十个共产党员》一书修订版,在初版基础上增加了与十名共产党员相关的部分照片,还增补了穆青雕像及其写作手稿图片。穆青是河南人,而且他所写的这十位优秀共产党员,大部分是勤奋英勇的河南人,因此,河南大学出版社今年3月也出版了《十个共产党员》。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穆青一直笔耕不辍。收录了48篇新闻代表作的《穆青通讯》2003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在新闻理论研究方面,穆青的三部专著《新闻工作散论》《新闻散论》《穆青论新闻》,融理论性、思想性、指导性于一体,深得新闻工作者喜爱。

穆青是著名记者,又是摄影大家,曾担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会长。早在1986年,他就提出文字报道和摄影报道“两翼齐飞”的新闻观,要求新闻记者用文字和摄影“两条腿走路”。他身先士卒,背起相机,拍摄了许多立意新颖、构图别致、画面精美的作品。先后出版了《九寨沟》《穆青摄影集》《穆青黄山摄影集》《穆青摄影选》《汴菊》《开封菊花》《洛阳牡丹》《穆青摄影》等8部摄影集。这些摄影作品既再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也展示了他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他对真善美的追求。

在《穆青摄影选》的“前言”中,穆青写道:“我热爱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也热爱人类的创造为之增添的绚丽光彩。在我们生存于其间的大千世界里,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美的资源。纵是丹青妙笔又怎能绘尽那无穷的神韵呢?我常常懊悔,由于不会摄影,坐失了多少传递美的良机。于是,从八十年代起,不顾桑榆之年,我拿起了照相机。奔走于繁华的都市,穿行于荒僻的乡村,攀上高山之巅,驰过草原大漠,每次旅行或采访,我几乎不放过片刻的闲暇,尽情地拍摄。”

中国是艺术的国度,也是花的国度。河南开封的菊花、洛阳的牡丹,让穆青痴迷沉醉。开封是一座有着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开封人养菊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唐宋年间。千百年来,尽管世事沧桑,但人们养菊爱菊的传统却从未中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里每年都举办集评菊、赏菊、经贸于一体的菊花文化节,于是菊花成了开封名副其实的市花。2000年穆青在新华出版社出版了《汴菊》《开封菊花》两部摄影集,为开封菊文化宣传助力添彩。同年出版的《洛阳牡丹》摄影集中,穆青同样倾情为洛阳牡丹文化“吆喝”,他说:“作为河洛文化组成部分的洛阳牡丹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园中的一枝奇葩。”

1993年5月,穆青来到安徽黄山。他怀着火一样的激情走遍了黄山及其周边一些地区,拍摄了数百幅风光照片。1994年4月黄山书社出版的《穆青黄山摄影集》,就是从他数百幅黄山摄影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书中还收入他在黄山创作的部分诗词、文章和书法作品,表达了他对黄山由衷的挚爱和赞美。

穆青的文学、书法作品同新闻作品一样备受推崇。

1949年4月,穆青以新华社特派记者身份随第四野战军南下采访,当年5月至12月发表了几十篇战地通讯、纪实散文,汇集为《湘中的红旗》《南征散记》出版。前者由华中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委会编辑,中南新华书店1950年2月出版,列入“长江文艺丛书”;后者由长江日报文艺组编辑,武汉通俗图书出版社1950年10月出版,列入“大众文丛”。

为开拓新闻事业,穆青的足迹遍及亚、非、欧、美50多个国家,写下了大量以国际见闻为内容的散文和游记,并拍摄了许多珍贵的图片,先后结集出版了《意大利散记》《维也纳的旋律》《彩色的世界》三本书。其中,《彩色的世界》是一部图文并茂、很有特色的散文集,初版于1989年出版,收入41篇文章和195幅图片;1992年《彩色的世界》(增订版)面世,在初版基础上新增5篇文章和60多幅图片,内容更加丰富。

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穆青散文选》;1999年吉林摄影出版社出版了穆青的散文选集《月夜寒箫》,列入季羡林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2003年新华出版社出版了《穆青散文》。这三本书尽管内容上有或多或少的重复,但我依然收而藏之。

文如其人,字如其身。2003年《穆青书法》出版,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先生在为该书所作的序中这样评价:“中国品评书法的一条重要审美标准是‘气’。所谓‘气’,就是一个人的人格、品性、胸襟、情怀、学养的外在表现。那么,穆青同志的书法属于什么气呢?我认为是:正气。一种凛然正气,一种浩然正气。”

今年是新华社建社90周年、老社长穆青诞辰100周年。望着书架上排列整齐的穆青著作“方阵”,我在想:收藏并阅读先生的著作,是为了学习其为文的高超技艺,探究其作品所蕴藏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更是向他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人生境界致敬!

2021-12-09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56425.html 1 3 收藏穆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