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08日
第A03版:副刊

青春的一场烟火

□胡景怡

我对滁州中学的记忆是从鼓楼街7号开始的。入校的大铁门,左侧的小亭子和假山水池,汪树德老人家的雕像,300米的操场和曾经在我看来很大的体育馆。还记得第一次前往同乐西路的新校区时,惊叹于如此大的校园,宽敞的操场,五颜六色的看台,还有传来朗朗书声的教学楼。后来,我用了三年,在学习和生活中一点点了解这所百年名校,了解学校的种植园、大礼堂、图书馆、信息教室、广播站……今年,正值母校百年校庆,也趁此机会重温一遍我那匆匆而过的高中三年。

我曾经这样形容我的高中生活,它就像一场冗长的烟火,令观众充满激情的开场,惊艳和俗气的图案交错展现在天空,然后重复的套路又让看客感到厌倦和无趣,最后以绚烂的一记收尾。今天,再翻起这段回忆,看一看当时的烟火。

至于为什么从秋天写起,是因为似乎每一个关于新阶段的记忆都是从秋天开始的。当街边树叶转黄,当商场秋衣上新,也就意味着我们不得不面临升学,或许是跨进新校门的喜悦,亦或许是成为学长学姐的骄傲,再或者,是刚刚补完作业的疲倦。秋天里,从未缺席的还有操场上拼搏的身影,从高一高二的抱憾而归,到高三的一举夺冠,我们(2)班也算是终于没有在运动场上留下遗憾,向大家证明了实验班在运动方面一样能行。

高二的寒假,大雪骤降,上午还上着课的我们突然就被通知放假回家,霎时间,仿佛整所学校都从冰天雪地中沸腾起来了。课代表一趟趟运来成堆的试卷,我们却好像天生就有过滤烦恼的能力,只看得见当下珍贵的美好假期,关于作业什么的都视而不见,能快活一秒是一秒!

当然,还有那个不得不提的2020年的冬天,疫情肆虐,原本通知的返校日期被一推再推。透过卧室那一扇窗,我从皑皑白雪看到了繁花盛开,每天的生活一成不变,早读打卡、白天网课、傍晚考试、晚上作业。还记得当时我临时存放试卷和作业的窗台,在网课结束后都已经被成堆的纸张所淹没。那个冬天,我没有回老家过年,没有串门,有的只是从起床到睡觉都坐在课桌前上课刷题的忙碌。那个冬天,外面纷纷扰扰,家长和老师煞费苦心地给我们高考生圈起一片安静又安全的空间,让我们安心地完成了这人生中的第一场大考。

春日晴,宜出游。高一的研学,我们五楼四个班一起去了齐云山,那也是第一次和全班同学一起在外共度一夜。当时,整个宾馆几乎都是1班2班的人,两位班主任并没有和我们住在一起,所以从日落到月升,前后两栋楼不断传出嬉笑打闹的声音。十四五岁的我们,还怀着好奇和新鲜感,对集体住宿都兴奋不已,打牌、玩游戏、聊天,没有人舍得错过这独一无二的夜晚,即使住在山林旁,也无人记得那扇窗外有没有飞过的鸟儿,那天晚上有没有圆月或者繁星。高二的时候,整个年级一起去了扬州,在东关街端着一杯齁甜的甘蔗汁,穿梭在各个商品店之间,一路从街头走到巷尾。

蝉鸣带来夏天,也带来毕业的讯息。作为自从更改高考时间后唯一一届恢复七月高考的毕业生,我们的夏季显得格外漫长。最后几个月,大家好像都已经习惯了每天的生活,重复的考试和讲评让我们早已模糊了周末的概念。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早读,然后开始一整天和试卷的奋战。那段时间连晚饭的时间都不敢放过,只有偶尔实在看不下去书、刷不下题了,才放下笔,到走廊趴在窗户边看钟楼的指针缓缓走过。很幸运的是,在班级里遇到了很多很好的同学,他们总会在我一个人发呆的时候主动去找我聊天,一起吐槽当天的烦心事,一起憧憬未来,然后互相打气,再重新回到教室,拾起笔,奋力书写我们的青春。

当然,每个夏天都有遗憾,就像我们这一届不曾拥有成人礼一样,没能牵着父母的手走过成人门,没能在成人礼仪式上大声地对爸妈说“我爱你们”!但我们也拥有了和同学们一起在班级唱歌吃蛋糕的夜晚,也有独一无二的纪念我们即将毕业、长大成人的方式。

高三的某个傍晚,透过教室北边的窗台看到夕阳,美得难以形容,就像宫崎骏笔下的天空,粉红而灿烂,大家都停下笔静静欣赏。我回头看到落日的余晖悄悄洒落在靠窗的座位上,班级里站着的、坐着的同学们,仰着脸、虔诚地感受这一份突如其来的美好,大家的眼里不仅有晚霞的倒影,更有少男少女们最纯真的期待和最真诚的向往。那一刻,仿佛才是青春最温柔的模样。

我不一定会记得每一个参与者,不一定会记得每一幅图案,但在这场烟火里,绽放过的都是美好,都是我们用青春的火星引燃的灿烂。

2021-12-08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56267.html 1 3 青春的一场烟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