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01日
第A03版:副刊

母亲,执着的农民

□沈正武

母亲出生在旧社会,家庭贫穷,没有文化,是农民身份。但是,她用真诚、执着的理想,用顽强、坚硬的意志,终身拼搏,克服和战胜了生活中的煎熬和艰辛。

1949年以后,母亲带头参加互助组、初级社,将自家大牲畜并入集体,走合作化道路。团结互助,用希望之愿,盼未来之美,用手拉手、心连心的超前境界,奋力奔跑在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上。

1957年冬,父母亲就和周边社员农民修建柳条沟水库。上千人抬土垒坝工地,红旗插在高高的山坡上,手摇唱片机高音播放《四季歌》乐曲。精神振奋的农民,从来没有像这样热情奔放,情绪高昂,抬着满满的大柳筐,你追我赶,川流不息,呈现出农民群众无私奉献的潜在激情。

1958年,初级社向高层次发展。母亲被抽调去明光高炉,百废待兴的时代最需要的是工业革命,于是开展了最紧迫的钢铁生产,高高的铁炉、红红的钢水,炼铁工人全是从田埂上走来的农民。农民做工人工作,没有半天上课培训,并要求实行军事化管理。母亲带领一队人吃大锅饭、住公棚,用拿锄头的双手烧出滚滚铁水,铸造出“收获”的硬体强件钢材,出色完成办钢铁的艰巨任务。由于农民当工人,按军事化管理,表现突出,上级让母亲当连长,从未上过战场的母亲享受到了“连长”称呼。

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实际生产的短缺,更是国家南北大动脉的调整,这一连一连的农民军人又来到铁路上,修建津浦线的复线工程。丢掉锄头炼钢,卷起袖子铺路,母亲带领青年男女铺石子、挪动钢轨,连接南北。他们尝试着当一名铁路工人,又一次安全顺利地拿到“完成任务通知书”。

从田埂来到炼钢炉旁,只要付出,铁水熔化而成钢。母亲她们穿着被炉火烤焦的衣服,铺碴抬轨,是汗水铸就了母亲的未来。当母亲准备从明光铁路回乡之际,接到上级组织从炼钢铺路工人中抽部分骨干去福建森林做林业工人的通知,母亲的名字被排在前列,但是时任涧溪公社的书记动员母亲留在家乡发展。母亲回到官山清明山下,又一次失去了农民改做森林工人的良机。

此时,正是涧溪公社宣传动员打南湖围期间。在生存艰辛、吃不饱肚子的日子里,母亲她们咬紧牙关,在冰霜寒风里抬着大柳筐、头顶大月亮,十几人举起重重石夯“叫打鹅”,随着母亲高亢洪亮的“领唱”,石夯稳稳打在柔软酥香的坝埂上。她们头顶深邃悠远的蓝天,脚踩坚实浑厚的黄土,黑夜里还要“放卫星”加班,承受不住的个别社员趁领导不在,会把大筐“底朝上”放一锨土抬着就跑,坚持下来的人会得二两炒熟的黄豆当加班费,母亲都会把黄豆留给自己的孩子。

在修建白沙王与自来桥的砂石公路上,母亲她们四五十人同拉数十吨重大石磙,坚韧的麻绳嵌进细润的肌肤,手拉手肩并肩,迈着颤抖的双腿。每向前挪动一步,大石磙碾压着坑坑洼洼的路面,发出“叽叽喳喳”的艰难苦涩的声音。

亿万方的分水河工地,全区六公社几万人抬着大筐,在1971年春节,都没有停下沉重的脚步,硬是凭着坚强挺直的脊梁,经几个冬春,在云升雾起和冰雪咆哮中,一直坚持到河通埂齐。

分水岭大坝加固工程,百里渠道的开挖和清理,朝阳河的取直,向阳河疏通,南湖围的格田成方,清明山上植树,官山坡段造林……母亲顺着弯曲狭窄的田埂,一直艰难地跋涉着。

沉重,是她们这一代人的共同命运。母亲承载着岁月的重托,践行在气壮山河的夯歌中。涧溪的山川河流,家乡的广阔田园,永远留下母亲坚强的身影。

2021-12-01 2 2 滁州日报 content_55817.html 1 3 母亲,执着的农民 /enpproperty-->